在这档音乐节目,让我真正看到了音乐人之间的“破”和“立”

塑造了华语金曲的乐坛唱将们,如何与新世代音乐人一同演绎经典?唱跳出身的偶像女团,如何与“卧室音乐人”一起制造惊喜?在《为歌而赞》第十一期的舞台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从第一期《为歌而赞》播出至今,这档节目翻热歌、推新歌的节目设置,现场探讨音乐话题产生的节目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推出了唐汉霄的《烂泥》、阿云嘎的《变形记》、凤凰传奇的《海底》等登上各大音乐平台榜单的歌曲。让好音乐被听到,是《为歌而赞》、也是音乐行业从业者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目前看来,这档节目的确向大众输送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在参加节目时,新世代音乐人刘柏辛曾说:“被听到是人类一个基本的需求,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创作者也有想要被听到的渴望,这个节目让我们都做到了。”
刘柏辛
而在第十一期节目中,则出现了“张信哲x丁芙妮”、“杨千嬅x余佳运”、“杨宗纬x李昃佑”这样的梦幻联动。与平日里的各自为阵不同,当来自不同的音乐时代、平台,有着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人们,在一个平等的舞台上真实地发生交流与碰撞时,乐坛唱将与新世代音乐人的“神仙组合”,把不同成长路径的音乐人联结在了一起,既定印象中的音乐圈壁垒被打破了。
就在下周,《为歌而赞》将迎来最后一期收官之战,节目将在百赞音乐盛典中决出年度冠军歌曲。除了第十一期的歌手们,这档节目之前还请来了崔健、马思唯、陈粒、胡彦斌、凤凰传奇等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人们作为嘉宾,在媒介互动中制造不少破圈的的话题与作品,不管是对于音乐本身还是音乐传播而言,都是一个可供参考的、鲜活的音综案例。

一场破壁之旅

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而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如何对金曲进行再创作、打动当下的观众,或是将新作演绎成新时代的经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第十一期《为歌而赞》中,杨千嬅和余佳运翻唱的曲目为《一生中最爱》,这首歌的原唱是谭咏麟,在1992年的香港电影《双城故事》中作为主题曲出现。在节目录制中,没有参加过什么综艺,作为“综艺小白”出现的杨千嬅,听说要面对“百赞团”,在彩排时感到了一些压力。在这期间,余佳运帮助杨千嬅试调、与她一同沟通了对歌曲的理解。
杨千嬅与余佳运
现场表演时,杨千嬅的歌声将观众瞬间拉回了那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让人回忆起来电影《春娇与志明》中那个感性的都市女孩,余佳运的诠释也带着专属于自己深情特质,却不乏青春感,百赞团们评价道:“谭校长的经典歌曲再次被演绎出新的感觉新的温度,感动”。
同样是翻唱经典歌曲,在张信哲与丁芙妮的合作中,张信哲则更想保有《爱就一个字》这首歌本身所带的最本真的质感和情感体验,只加入了一些现代感的配器。在彩排过程中,张信哲与丁芙妮更改了原曲的调式和和声,为张信哲清新的声线、丁芙妮温柔的嗓音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张信哲与丁芙妮
从“百赞团”中的一员到站上舞台成为表演者,丁芙妮作为新生代音乐人,不断吸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养分,在与张信哲的合作中结出了缤纷的音乐果实。可以看出,在一个平等、丰富的舞台上,新世代音乐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与进步。
完成演出时,张信哲与丁芙妮默契地拥抱,聊起准备演出的过程,丁芙妮说,张信哲像一个大哥哥,又像一个父亲,给了她很多很多帮助,“我压力超级大,因为是从百赞团来的,最终能顶着大部分的恐惧勇敢起来,是因为看到哲哥我很安心”。
与此同时,新世代音乐人们也在创造新的经典。来自The9的谢可寅、安崎、陆柯燃与周星星的组合在音乐中融入了电子、indie pop等元素,富有当代感,女孩们用擅长的舞蹈增强了对舞台的掌控力,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年轻的盛宴,也让周星星这个“卧室音乐人”走向了真正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新歌《念念》的再创作中,身为实力唱将的杨宗纬作为前辈,将表现力最好的段落留给了抖音音乐人李昃佑,安抚他“情绪放出来一点没关系,你不用担心”。镜头记录下了两人对原曲一起分析、理解的过程,李昃佑后来感慨,“杨老师就把我当弟弟一样,给了我很多很多爱”。有音乐作为纽带,两人之间的沟通并没有被年龄、辈份所限制,共同演绎出了《念念》这首作品中对于旧爱的怀念与无法释怀的感伤。
杨宗纬与李昃佑
在《为歌而赞》的舞台上,重要的不是歌手们来自哪里,音乐人们都专注于改编和表演本身,不管是音乐人之间还是音乐人与观众之间,音乐是最重要的连接;音乐人之间也并不存在“壁垒”,反而通过碰撞交流实现了效果升级。
就像节目过程中,华少所说的那样:“一首歌像是一个点,在帮助人们标注人生的意义,重要的不是音乐来自哪个时代或者红不红,而在于那首作品有没有留在你心里。”
同台演唱背后
是音乐产业逻辑的变迁
张信哲、杨千嬅到丁芙妮、李昃佑等音乐人的同台演唱,其实映射一整个音乐产业的从生产制造到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
在华语金曲时代,张信哲、杨千嬅等唱片艺人过去所处的传统唱片工业中,决定权其实更多地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歌曲从创作、制作、演唱到录制、发行、推广,都有着明晰的分工和步骤。写歌的人和唱歌的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知名歌手,必须努力进入到唱片公司严格的系统中。
台湾乐评人马世芳曾概括过这样的路径:“以前在台湾,一个有心进入这一行的素人,一路奋斗当上歌手,从nobody变成somebody,有一个「由外而内、从下到上」的过程,那是音乐工业的结构。”
唱片时代的杨千嬅
与之相对照的,在传播路径上,传统唱片工业实际遵循着“自上而下”的原则,在所谓的实体唱片黄金时代,发行商和音像厂堵在唱片公司门口希望拿到授权的事屡屡发生,唱片公司因此也掌握了极强的造星能力,只要掌握了电视、广播、实体店等渠道,一张唱片在全国范围内的爆红是容易发生的。
但众所周知的,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一切开始消弭。
对于音乐创作者们来说,原先受到地域等因素影响而不平等的音乐资源开始变得触手可及,即使身处流行文化的边缘地区,也可以及时收听到来自国内外的最新音乐。
与此同时,录音、编曲软件的普及也让音乐创作的门槛变低,在制作范围内的知识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一台电脑、一套录音设备、一个编曲软件,就能满足音乐人们基本的创作需求,不需要再花费昂贵的价格租赁录音棚。在节目中与来自The9的谢可寅、安崎、陆柯燃合作的抖音热门音乐人周星星,就自称为“卧室音乐人”。
周星星
“大众造星”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抖音音乐人的诞生和崛起,实际上是大众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首歌能够被喜欢、被传唱、在视频中被多次使用,那么这首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就会成为新的热门歌手。在参加《为歌而赞》时,胡彦斌曾分析过音乐的走红渠道:“现在音乐走红只有三个渠道,一个综艺节目、一个OST、一个抖音”,可以看出,传统歌手与抖音音乐人,代表了两个传播路径完全相反的时代。
在《为歌而赞》的舞台上,传统歌手与抖音音乐人同台献唱的背后,其实是音乐产业逻辑的变迁,代表了一种更为平等、健康的生态,而《为歌而赞》正是这种生态的培养皿。
新媒介时代
好音乐从不问出身
《为歌而赞》即将收官,这档节目从出现、发酵到出圈所留下的时代启示并不会过期。
当一首“抖音热歌”出现在大街小巷,成为朋友们会心一笑的“新梗”时,不管是作为听众还是作为创作者,都无法忽视新媒介时代的来临。
相较于过去,如何创作出有品质又有流量、好听又好用的歌这样的问题更为直接地展露在音乐人们面前。在这个过程中,《为歌而赞》并不止是一个12期的电视综艺,而是通过在节目中创新设置“百赞团”,首次将歌曲的推广与新媒介的宣推模式在节目中进行结合与尝试,并由百位创作者将节目之外的歌曲推广和节目内容链接起来,延续了单期节目的周期生命力。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歌曲宣发,既使得每个受众都能参与到创作演绎中,又能找到歌曲的最佳受众群体。

如此一来,节目的生命周期也不再局限于单期节目的播出。随着传播链路的打通,台端综艺在有效触达电视用户后,通过西瓜视频等长视频分发,也通过抖音进行短视频发酵,既能够多点送达用户端,又能够充分发挥平台特性实现全民创意,满足了多用户的需求。台网双端的有效互动,使得节目播后仍旧保持着有效的发酵时间,带来热度、话题、音乐及舞台关注度的不断上涨,使节目维持着超长的生命周期。

另一方面,这样的创新模式也能够真正实现新媒介环境下的推歌效果。通过创作者对歌曲的理解及二次创作,再依托于抖音平台的大流量池,形成了强大的音乐宣发链路。在这样的宣发力加持下,能够真正让不同的用户参与其中,实现广泛而又深度的歌曲推广。

百赞团
但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创作者们与听众其实并没有太多正面、真实的交流,在这个层面上,《为歌而赞》更像是一场大型音乐社会学实验,试图探寻在音乐创作者与视频创作之间,可能碰撞出的可能性。除了音乐人之间的“破壁”,音乐人与现场观众之间的“破壁”一直在发生。从第一期开始,“百赞团”的视频创作者们为表演嘉宾提供了即时的、真实的反馈,与此同时,音乐人也有机会把自己对于音乐的观点表达出来。
杨宗纬与李昃佑
即使分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但壁垒本身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坚实,在音乐人们站在“百赞团”前,直面市场时,依然诞生了很多好的作品。
比如,第三期《为歌而赞》中阿云嘎的出圈,就是音乐人与视频创作者们良性互动的结果。在节目中,阿云嘎演唱了一首根据卡夫卡小说《变形记》改编的音乐剧,通常来看,这样的作品属于严肃文学与音乐剧的结合,二者都不属于大众文化。但现场的“百赞团”成员在惊讶之余,最终也被这样真挚、有力的作品打动了,阿云嘎最终获得了全场最高的票数。
阿云嘎
除了阿云嘎,从开播至今,《为歌而赞》更是创造了不少出圈案例:唐汉霄的《烂泥》在第一期播出之后登上了QQ音乐、酷狗音乐等各大音乐平台的飙升榜,第二期节目中在抖音创作者们的助力推广下,唐汉霄的作品《绿色》总播放量高达5.4亿;被大家贴以“广场舞歌曲”的凤凰传奇在参加节目时表示,“生活在舒适区人是会安逸的,我们这些人要拥抱年轻人的时代”,他们将原本忧伤、阴郁的抖音热歌《海底》改编出了治愈的希望感,节目播出后,凤凰传奇版的《海底》位居网易云音乐飙升榜Top1、网易云音乐新歌榜Top1、网易云音乐热歌榜Top1,刷新了听众对于他们的既定印象。
凤凰传奇
流行的作品不一定是低质的,对小众有执念,有时反而会闭门造车,忽略对时代的观察和理解。对于创作者来说,积极了解、接触、直面受众和市场,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对当下的世界有所体察。

不管是小众音乐人还是流行歌手,“卧室音乐人”或是选秀明星,《为歌而赞》在音乐行业、影视行业和抖音中间建立起了一道桥梁。在节目之外,百赞团的创作者们对歌曲进行二次视频创作和推广,在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亿量级粉丝的宣发资源加持,通过抖音平台的不断传播和发酵,节目搭建起内容和传播的全链路通道。凭借抖音平台强大宣发力,《为歌而赞》真正实现了音综由打歌节目向内容消费的全链路转变,不仅延长了内容的宣发周期,更是打通了内容与受众的深度链接——让音乐找到适配的受众,也让受众参与音乐的创意延展,进而实现内容的有效发酵点。

多次参加节目的张信哲也提到过新媒介对于音乐传播的正面影响:“抖音场景化的音乐对音乐人帮助很大,通过各类场景,引发音乐人对音乐的创新,拓宽音乐人的创作思考。”事实证明,当抖音音乐人与乐坛唱将们同台竞演或合作,当抖音热歌与歌手新歌被放置在同一个维度去比较,最终看到的是多种排列组合所迸发出的无限火花。正如凤凰传奇的《海底》,资深歌手与抖音热歌的奇妙组合,让大众看到了歌手的实力出圈,也看到了好内容的扎实有力。在这样的舞台上,优秀音乐人和好作品从来都不问出身,好音乐永远是最适宜的精神流通货币,可以跨越不同的时代与环境,缺的只是帮助这些音乐找到属于他们的受众的桥梁,而《为歌而赞》正在实现这件事。而在抖音上,许多火爆的歌曲用户也会自发演绎或者产出内容等。

第十一期的音乐人合作为《为歌而赞》献上了一个漂亮的尾声,而年度冠军歌曲即将在6月5日的百赞音乐盛典中诞生。虽然节目收官在即,但不同领域音乐人们之间的交流、平台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停止,壁垒在变薄,鄙视链在消散,一个更正向的音乐传播生态也正在形成。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觉得,不同时代的音乐人和不同平台的 音乐作品之间,存在所谓的壁垒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