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心太想”,则“事不成”(少数派投资)

曾几何时,每当送祝福,“心想事成”都是我脱口而出的祝词,它包罗万象,无论是财富,健康和平安,还是事业、爱情和家庭,每个人的侧重都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能够“所想即所得”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
然而当真正拥有这个能力后,幸福真的会如期而至吗?还是灾祸在悄然降临呢?
最近看了一部98年的科幻悬疑电影《深海圆疑》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在南太平洋1000尺的深海海底,美国政府发现了一艘神秘太空船,当局立刻组成了一队由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数学家等顶尖人士组成的科学小组前往调查。他们利用高科技的实验艇深入海底进行探测,在船体内部发现了一个巨大而怪异的“金球”,拥有着洞悉人内心世界的强大魔力。它就是个“造梦机”,但却让伙伴们相继丧生。
证券市场也是我们的造梦场,很多人都怀揣“投资赚钱”的美好的愿景进来,却拖着疲惫的身心离开。真的是因为它扼杀了我们的梦想,还是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兑现我们的“心之所向”?
回到电影里,金球本身是不具备任何的攻击性,心理学家率先发现是数学家在睡梦中的恐惧引发了基地被莫名力量攻击,继而推断出进过球体的人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想法会成为现实。潜意识里的险恶总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行为而不自知,它是只无形的手,看不见但有迹可循,切切实实的影响着我们。
证券市场亦如此,波动的存在是它的基本特征。因为对波动的期待,所以存在“基金致富”的可能性,但也因为对波动的恐惧,继而催生了一系列“自我实现”的行为。
回顾过去几年,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有多少人因为恐慌的踩踏,卖在了低位,并没有完全抓住接下去基金的上涨行情。还有2018年的单边下行,吓退了多少煎熬在里面的资金,又与2019年一季度的基金上涨插肩而过。我们总在感叹证券投资的不易,实则恰恰是我们潜意识里的选择,只是它刚好兑现的是我们的“恐惧”。
电影的结尾,数学家对死亡本能产生的恐惧又让大家深陷于处于飞船的幻觉中而找不到潜艇的发射按钮,深谙意识和潜意识对行为影响的心理学家不断地强化可以活着回去的信念,削弱恐惧的力量,总算击溃了幻觉,带大家回到了海面。
看到这儿,其实能发现“金球”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是能够构建潜意识所产生的幻觉,兑现人内心的恐惧,但并不能完全控制主观能动性,理性的人依然可以抹掉恐惧的阴影找到逃生的开关。
我想正是深谙这个道理,近些年,散户化向机构化转型,个人炒股向基金投资转型。是理性让我们选择基金替代股票,避免直接参与证券市场。
但回过头发现,纵使我们对“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有着认同,但行为上还是容易流于“把基金当股票来交易”的现状。如果我们没法克服本能的干预,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忘记。
电影的结尾,三人幸存下来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了超能力,但更清楚潜意识里对“恐惧”的不可控性存在的隐患,最终选择了“忘记”,此时忘记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能力。
基金投资也一样,选择前慎重,观察,做好判断。一旦买入之后,避免恐惧驱使行为的方式可以选择“忘记”。减少查看净值的频率或许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因为潜意识的不可控性,还可以借助外力去限制自己的行为——选择封闭期长的基金产品。
回看过去几年,基金行业由封闭期1年向3年甚至更长时间转型的趋势,似乎是在降低基金的流动性,实则辅助投资者避免错误的交易行为,最大化复利的效用,真正实现“美梦成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