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的欲望。有一次,...

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的欲望。

有一次,导演赖声川和金庸一起吃饭,他借机向金庸请教讲故事的秘籍。金庸说,他写小说之前,会先花大量的时间塑造人物,直到他脑海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只有到了这个地步,把人物放到任何情境里,他们都会自己行动。怎么讲故事,也都是顺手拈来。

而金庸先生没有说的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是洞察人心深处的欲望。但他却将笔下人物的欲望写得淋漓尽致。

你会发现金庸小说里的男主角,很多都是被排挤或者被冤枉的人。乔峰是被人陷害,令狐冲是被人误会和嫉妒,张无忌亲眼目睹双亲自杀……

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误会、冤枉、排挤,本质上是对身份的剥夺。它会激发人内心被理解、接受和认可的需求,会有一个他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得不到满足的需求,或者实现不了目标,都会激发人物心底的欲望。

就像乔峰,一出场就被人戳破身世的秘密,此后,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一个目标,弄清自己的身世,身世的真相就是他欲望的载体。而查明真相的过程中,他得到的却是更多的误解和诬陷,这就更激发了他的欲望。

即使当他得到了真相,他的欲望发生了转化,但他内心的需求并没有变化,他渴望认同,但在汉人眼里他是契丹人,在契丹人眼里他又是汉人。他想要的认同,注定无法实现。两种欲望无法调和,让他彻底崩溃了,就选择了自杀,将故事推向高潮。

他可以不死吗?如果他不把身份认同当做人生第一要题,或许可以。但他渴望认同的需求让他不得不把身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由此产生的欲望深藏于灵魂,无法逃避,否则,他就是不是乔峰了。

我们在读小说时,都会喜欢故事里的某个角色,甚至想成为他,就是因为我们对他的欲望感同身受,对理解和认同的渴望,我们都有过,被误解、被冤枉的痛苦,我们都能体会。

而当你用理解小说人物的方式,从需求和欲望的角度去理解现实中的周围的人时,我们对他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为什么非要改变世界?回看他童年的经历,他一出生就被送到养父母家,乔布斯6-7岁时,知道了自己并非爸妈的亲生儿子,而是被领养的。

他记得很清楚,他坐在自家屋前的草地上,向住在街对面的女孩讲述这件事情。女孩问:“这是不是说明你的亲生父母不要你了?” 乔布斯说:“天哪,我当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 被遗弃,被选择,激发了他内心的需求,让他渴望被认同,他一生都在用改变世界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乔布斯为什么被称为乔帮主?就是因为他跟《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身上有很多的相似,例如他们两个都是被领养的,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样的内心需求,那就是一生都在渴望认同。

生活中,我们可以学着从需求和欲望的角度来看待他人,也可以用第二视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找到自身和外在世界的交汇点,倒逼你更深入地探索自我,理解你生命中的核心事件:你最害怕的时刻、最悲伤的时刻、最喜悦的时刻、最成功的时刻等等。这些东西,沉淀到你的生命里,更是对人性真诚的探索。

————冯自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