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焦点问题

张裔凭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摆在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全面推进新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定位,我们以为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在认识上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研究学习,并在研究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实践、一种体验,这里强调通过学习的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它是一种探索性学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五个环节”。要面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出课堂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它不是简单的读书活动或一般的“课外活动”。不能把它搞成闭门读书、写文章;更不是指导少数尖子生学习的特点课程。

二、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要求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问题的体验,通过自主参与实践类似的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直观经验,养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会团结,学会合作。

5、培养高尚情操和科学的道德素养。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认真探索、实事求是、尊重前人的经验,他人的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

6、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史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向自然、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时刻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同时关注人类与环境,和平与发展整个人类的命运。

三、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评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评价环节,这是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评价标准上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

2、在评价原则上

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尊、自信、自爱使其即看到自身的优势、又看到自身的不足,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坚持群众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及专家评价的和谐性。

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好评价的以下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的内容灵活性和丰富性。(3)参与学习的态度。(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5)了解掌握学生在研究学习的方法。(6)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7)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可以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讲演会、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

评价手段方法多种形式。可采取教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

四、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执教——教师”。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一颗对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主动探求勇于创新的热情。那么,教师的角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将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权威性的象征。

在当今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象征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新的教学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教师将遇到新的未经思考、未经学习研究过的问题,因此,这时教师的知识面的深度广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是个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有个错误的认识: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即使是素质较差的教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可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学生要学的内容很多 对教师几乎没专业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扩展,吸纳知识和途径由单一到多元,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内容大大超出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教师失去了对课本、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权威,所以,当教师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就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这种心情就像一位参加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验的教师描述的那样,过去当教师的上课时,教什么、学生提什么问题不说是心里有100%的把握、最起码有90%的把握,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心里没底,连10%的把握也没有。【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