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越军为何战败?10万部队守不住一千多公里防线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场极为特殊的战争,其特殊之处可以列出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一条就是双方都声明自己是胜利者。如中方认为,经过这次战争拔除了越军在边境一线的据点,歼灭了大量敌有生力量,达到了作战目的,尔后胜利撤军;越方则认为,越军在尽处劣势的情况下,进行了英勇抗击,予对方以重大杀伤,阻止了向己方国土深入,迫使对方不得不撤军,越军乘胜收复失地,取得了最后胜利。

各方都说自己的道理,站在不同参照系评价同一事物,结论南辕北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呢,客观事实是变不了的,再怎么说自己的道理,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历史。下边我们就用几条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一下这场战争的胜负。

首先,看双方的整体力量消长。战争爆发前,解放军集中步兵9个军29个师和大量炮兵、装甲兵及保障部队,总兵力达到50多万人;越军在一线展开主力部队8个步兵师和地方部队15个团另32个营,还有一些边防连,总兵力约10万人。

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战争进行了28天。至结束时为止,在边境纵深40公里战区内,越军的防线基本被粉碎,较大股集团已不复存在,大量建制单位被打散,成千上万散兵游勇钻进深山密林中躲藏和打游击,可以说正面作战一败涂地。参战的8个步兵师中,成建制被打散的有2个师,遭到重创的有2个师,另有4个师被部分歼灭。其余地方部队更是损失惨重,溃不成军,已无成规模作战能力。再看解放军,虽然在作战中受到一定损失,但参战部队基本建制齐全,并对战区实现了有力控制。一方是正常战损,一方则整体崩溃,胜负之态分明。

其次,看一下战线的位置。战争打响前,战线在边境一线,解放军沿700多公里边境正面准备发动攻击。战争打响后,我几十万大军兵分多路,以泰山压顶之势攻入越北,向6个省的重要目标发起突击。至战争结束时,解放军已相继攻占3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多个重要城镇,控制了16条主要公路,基本占领了战区内的要点,总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预定的作战目标。一个要攻都能攻下,一个要守都守不住,这胜负还有疑问吗?

那么越军无法固守城池,主力又被打散重创的原因何在呢?其实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战略的,一个是战术的。

战略的就是越军重点放在南线侵柬作战,北线对我军是以拖延来争取国际形势转变,并没有一战决胜的信心。因此,越军的战略很是消极,一线就10万人左右的兵力来守,二线主力基本不往前增援,这如何能抵挡住解放军50多万人马?

战术上的就更明显了。越北边境全长1300多公里,我军沿700多公里战线攻击,正面可谓相当宽大。越军一线部队兵力有限,平均每公里只有一个连防守,还须集中力量控制要点,那么左右间隙就很大,防御薄弱,易遭我翼侧楔入。

于是问题就来了,越军一线没有机动预备队,二线主力又不来增援,纵深很是空虚,一旦被我突破,整个防线就会动摇,处处被动,无力反击。在这种态势下,越军要不想被歼灭就只能化整为零钻山入林,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很多建制部队被打散的惨相。

总结一下,越军用10万部队来守上千公里防线,实在是捉襟见肘,上级又不给有力援助,那么一败涂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关注公众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