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海道家塬(五)大明朝的民间记忆 || 作者 郑凤贤


人文西海道家源

作者    ‖   郑凤贤

郑凤贤老师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道家塬逸闻故事》《人文西海道家塬(一)写在前面的话》《人文西海道家塬(二)远古的迹痕》《人文西海道家塬(三)传说中的历史》《人文西海道家塬(四)铭刻金石的记忆》

(五)大明朝的民间记忆

“彭泽,字济物。幼学于外祖段坚,有志节。正德九年(1514年),总督陕西甘肃军务,平定了土鲁番速檀满速儿的叛乱。彭泽升太子少保,右都御史。秋,命彭泽总制四川、湖广、陕西等军务,次年镇压了四川廖惠、喻思俸农民起义,升为太子太保、左都御史。正德九年(1514年),总督陕西甘肃军务,平定了土鲁番速檀满速儿的叛乱。彭泽挥师途中,踏勘山川险要,修筑军事据点,派兵戍守,关陇之地始免扰乱。正德十一年(1516年)瓦剌大举入侵,京师告急,命彭泽提督京边官兵,防守山海、紫荆等关,永平、宜大,真保等处。一到边塞,他就命军队修补沿边堑沟,堡垒,演练兵马,严阵以待。擒获40名奸细后,瓦剌知难退回沙漠。正德十三年(1518年)受兵部尚书王琼诬陷,罢官回兰。嘉靖元年(1522年),彭泽复出,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次年告老还乡,嘉靖七年(1528年)被诬革职,两年后卒,葬于圃子湾(今上西园)。隆庆元年(1567年)昭雪,复官,谥号襄毅。”

以上这些都是《明史·彭泽传》中的记述。由此可以知道彭泽是有大明朝,从甘肃走出去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后来也是成就最大,功勋业绩最辉煌,官职最大的甘肃人。可这样一个人物却在道家塬老百姓口中留下一个故事。

成化间明,书生彭泽家贫无从修读,故辞皋兰家园,东徙靖远法泉寺,投外祖父段某,以期课读。其行出皋兰(兰州)东青白石、过前川入榆中北山经道家塬北川往靖远。其行至榆中北山,川资告罄,故乞讨前往。某日晚,行至靖邑界北川,饥寒难耐,倒卧一高大庄堡门侧。

其庄主曰张瓒,此地富户,牧且农者,拥百里牧场,千顷良田。传其豢养马匹出岩沟饮水祖厉河,其首马已达河水啜饮,而尾马尚未出厩,然张瓒所在晾马滩距祖厉河岸盖五十里矣。盖其说以表瓒马之众也。其富而仁,乐善好施,周遭庶民咸附之。

此日夜半,张瓒夜寐而梦云:白日出行,其门侧倒卧一斑斓猛虎,张牙舞爪欲扑击之。梦醒则汗浸衣被,以为蹊跷,故命仆者启户视之。未几,庄客秉,门外倒卧一书生,衣衫褴褛,似为冻馁至此。张瓒云:急救之,此为非凡人矣。仆妇持汤喂灌,时久乃苏。瓒命携之客房休憩,令其少食勿饱。及旦,张瓒过与品茗。瓒地方富绅,粗通文墨,素慕读书者。闻彭读书子,观其言谈不俗,仪采非凡,且圆梦兆猛虎,固相见恨晚。叙谈三日,二人甚相得、契合无间,然每餐辄令彭未饱食。五日,彭泽私谓此悭吝者,固辞行。将别,张瓒出百金以馈。彭茫然无解,遂直言云:褦襶者叨扰府上数日,侍奉殷勤,别且赐金甚巨,观此兄台非为吝者也,然学生未解何故餐则不足,令勿饱食者。瓒朗笑曰:兄果以吾为吝者乎。言讫令仆佣捧牛酒,出内眷陪侍,厅堂筵宴。复曰:兄至则困饿日久,饱食将有性命之忧也,故为之,兄台见谅。今兄之肠胃可尽食,全牛羊食之可也。彭方明瓒所为用心良苦,故纳拜。瓒扶之曰:公人中龙凤,瓒乡野布衣尔,安敢受之。彭泽固拜。瓒则呼老母出上座,出神佛画像,且缛香、备茶酒,论年庚瓒长彭泽十数岁为兄,故二人换帖,于神佛前当张母面义结金兰,祈祷盟约,誓不负。故此彭泽复留三日,足食酒肉方谢门去。

彭泽投靖远法泉寺,寄居数岁,刻苦攻读,辄通经史。于弘治三岁赴京赶考。及皇榜下,进士及第,受工部主事。此后累迁至太子太保,陕甘督司,总领大明西北军务。官职兵部尚书。可谓陇右有明一代出将入相者焉。

明朝兵部尚书彭泽书札

正德间,彭泽率大军过陇上,将伐西土藏羌叛乱者。兵行陕甘将至靖会交界北川晾马滩张瓒所。彭帅命设营数里,己则弃轿趁马,轻装马弁谒义母、义兄。至其所,则瓒游牧未归,瓒母亡数岁矣。彭泽入宅,于厅品茗候兄。宅外随从仪仗则绵延数里,戒备森严。张瓒虽富户,然常日与佣工同做,此日方出,闻仆走报兵马大帅彭爷往访,则知其义弟至,故驱马回。及至家门,观军卒戒备仪仗森严,然自谓至家,未及通报径以入。然兵卒执之,令勿进。瓒郁愤异常故闯将入,卒故至,以此相搏,伤臂。时瓒直呼彭泽昔岁号曰:进修子,为兄来也。被创仆,复呼曰:彭泽、彭泽--令吾有家难进,则欲强霸吾祖业否。言讫则詈声不绝。兵卒闻其直呼彭帅名讳,故强扭质押且挞伐。时彭泽闻门外喧嚷,令人出观。复曰,有布衣乡佬冒名彭爷义兄,欲闯衙帐。彭云且进以观。中军遂押张瓒至。及进则张瓒趋近跪拜,口称:彭爷恕罪,未知草民何犯尊驾被执。彭泽俯身相扶,言称义兄。众卒噤目衔口,释其缚,散退呆立。

张瓒归坐,命仆佣备杯具,复设筵宴。适彭泽为大明二品序,张瓒乃一介牧夫尔,然兄弟情笃,相见以乐,相拥以泣,欢宴达旦。明日,彭泽邀义兄过帐为客,宴终日。将晚赐牛酒,云:义兄何求,无不应。瓒云:无所求,唯冀大人麾下勿衣帽取人尔,吾丰足,衣绸缎,尚挞辱,况布衣者乎。以此彭泽方闻义兄受辱事。故呼军校上前,耳语去。未几,有兵卒木盘托二首级跪启:奉彭爷将令,斩挞辱彭爷义兄者首级在此,候帅爷发落。张瓒目两血葫芦人首置盘中,犹呲牙咧嘴,狰狞恐怖,故惊愕无言,张目僵立。复闻彭亦云:着义兄发落。瓒不禁战抖落泪云:彭爷之威势故何如哉?吾戏言尔,中州兵卒至吾西鄙言语有碍,力阻吾入,亦勤免公务尔,何罪之有?倘有罪,罪不及死。此兵卒亦天下父母所生育,奈何惩处歹毒至此哉。复泣云:公治军以律法,然为一己之愤,擅杀无罪者,是以私废公尔。事缘吾启,是吾陷大人与不义,当辞不守兄弟盟。彭公始觉责罚过甚,令厚葬。复云:义兄毋耽,掌三军者,非杀伐决断,不足立威势尔。

数日,彭泽督大军西进,击哈密藏羌叛逆者,剿抚并举,时久方捷,西土遂安。

这个故事是从民间采集来的用文言文编写的。不见于官方文献资料。但是我认为这个资料是极其可信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明代道家塬一带的民众虽然有时候要遭受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但大多时候还是能够安居乐业。同时说明道家塬的民众那时候就有大区意识,而且说明明朝的官民关系、军民关系还是不错的。明王朝真是有一大批肝脑涂地报答君王忠于国家的精英阶层,才将大明朝治理出不逊汉唐的盛世。

大明朝有一位兵部侍郎路过和道家塬一沟之隔的箬笠塬时,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似乎是我们看到了大明朝时代道家塬的背影。

箬笠塬头春草枯,提兵野宿夜相呼。

天边有日心同白,塞外多风景自殊。

夜鼓短长惊梦断,寒灯明灭照人孤。

不堪惆怅邮亭下,数问儿童有酒无。

——杨守礼

网上资料显示,这是明代一位大有作为的读书人出生的地方官。曾出任宁夏巡抚,也曾总督陕甘边塞防务,最后官职兵部尚书。他当年路过箬笠塬写下这首诗。一方面叙写了戍守在高原上的兵卒们的艰辛生活。春天到了,但西北高原上还是看不到绿色,一片荒凉。夜晚到了戍守者宿营在此,点燃篝火。巡营兵卒互相呼喊着军中口令来往巡逻。半夜里更鼓敲响,把困卧军帐中的巡抚大人都惊醒了。起来出帐看看,一位士兵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明灭的灯火照耀着他的身影。第二天巡视的将军就要离开了,在邮亭和乡亲们告别,随和的将军笑嘻嘻地问那些送行的老百姓和他们的孩子:你们为我送行,有没有践行的好酒啊!到这里就没有下文。这首诗一方面我们看到戍守者的艰辛,另一方面也看到将军辛劳国事,夜宿早春时节的高原上,风餐露宿,夙夜不安的艰苦。还有就是官民之间关系比较和谐。官员没有官架子,比较随和,问儿童有没有酒,也是对民众及戍卒的体恤。

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想过一个问题,明清时代,撇开黄河水路,兰州通往东部的官道在道家塬。现在这塬上还有官道遗迹。当地人把官道叫官路。为什么杨守礼不走官道经过的道家塬而去了没有官道的箬笠塬。现在来看,官道在道家塬,而且道家塬上有多处烽台、军寨遗迹。诗中的邮亭其实就是烽火台----古代传递消息的小兵站。应该说明王朝防御蒙古族入侵的一道防线就在道家塬。箬笠塬虽然与道家塬不远,据观察那里没有烽燧兵寨。当然这是臆断。因此我想杨守礼当时巡视的不是箬笠塬而是道家塬。也许当时戍守者中有箬笠塬人,将军问起住宿的是什么地方,那士卒就随口说是箬笠塬。假设士卒听错了,误以为将军在问他是哪里人,他就那样回答了。

当然箬笠塬比道家塬更靠近黄河,也许他从黄河边上山就到了箬笠塬。如果走官道,那一定是途经道家塬而不是箬笠塬。

为什么说从这首诗里仿佛看到大明王朝的背影呢?因为大家知道,明朝最后就是由于对普通戍卒待遇不好,导致作为戍卒的李自成领兵造反,最后把明王朝搞得土崩瓦解。这首诗里的戍卒待遇显然不好。

现在显有资料记载明朝时代道家塬有什么读书人,有什么学堂之类。明王朝的官军能和百姓合力修筑寺庙,修筑农业水利设施,修筑国防工程。这说明大明王朝在一个阶段,确实达到了国泰民安。但是文化教育上还是没有什么重要举措。大多数民众处于懵懂无知状况,只是纯粹体力劳动者。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农业。而且农业也一直处于粗放性的耕种作业之下。遇上天灾,农业歉收,农民没有饭吃。官员贪腐,戍卒连衣食都不满足。最后官逼民反,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明王朝也就到日暮穷途的地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