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发现亲临建造赊店会馆的木雕老前辈
我小时候在家曾听到过老年人说:在赊店山陕会馆参加建造大坐殿、大拜殿、悬鉴楼等工程的泥工、木工、石雕、木雕等工匠,竟有一生在此干活未曾走出这个大院的人,他们与这一巨大豪华的建筑工程,结下了不懈之缘。
据社旗县城郊乡上郭村陈氏木雕五代传人89岁的陈海全给家人口传,他的父亲陈玉山(四代)亲口给他讲:他本人曾参加了赊店会馆的建造,亲临了悬鉴楼奠基仪式,并亲眼见到了此楼的地基开挖,填充料为焦炭,然后铺设铁条的古代建筑工艺。具体说,就是垫一层焦炭,平铺一层铁条,就此以此类推,铺设六层,陈玉山本人十四岁到此馆参加基建,32岁时才离开了这个大院。
山陕会馆是由秦晋商贾自发组织建筑的,到嘉庆年间就拉开了中国雕刻的序幕,止光绪七年才渐渐停歇下来。山陕会馆又名关公祠,于乾隆廿一年(1756年)开工,三期工程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峻工,共历6帝136年,在会馆的建筑期间,正处于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 一个高潮期,赊旗店的秦晋富商大贾,聚敛了大量的钱财,为会馆的建筑艺术之创造,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使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
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其时的巅峰状态。
陈氏五代传承人陈海全的曾祖父陈国林,应秦晋富豪大贾于嘉庆年间招募,随从自山西家乡到河南赊店山陕会馆献艺,参加了大拜殿、悬鉴楼、东、西辕门的建造。至光绪(1892年)竣工,才离开工地。此时赊店南10里的上郭村一位姓杜的大财主邀请陈国林到他庄园为其儿子结婚和女儿出嫁做嫁妆,雕刻要求标准之高,数量之多,无与伦比,由于陈国林的雕刻手艺高,又尽量满足了东家的要求,得到了好评,该财主大发慈悲,让陈国林一家在他身边定居下来,并拨付了几亩薄地让其耕种。从此,这一有名的花子匠(俗称)在此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故而上郭村成为陈氏家族的第三故乡。
有关陈氏家族祖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历史,陈氏祖辈弟兄四人,原籍在南阳近郊陈官营村,文中提到在山西一度安家,最后又辗转回到河南赊店,此事需追溯到清朝中期的嘉庆年间,陈氏祖居附近新建一寺院,挖坏了墓地的所谓“风水”,与寺院住持和尚发生了宅基纠纷。官司打到南阳府衙,陈氏家族认为官府判案不公,一怒之下将寺院住持和尚杀死,弟兄迅即四处逃离老家现场,陈国林祖宗三代背井离乡流浪到山西省落脚。在此向当地高手学习木雕技术,久而久之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工雕刻世家,在此地颇有名声,他们后在山西商贾招募派遣之下,随其到河南赊店参加山陕会馆建造工程。
目前,上郭村陈氏后人如陈凤军等人仍靠祖传的木雕手艺谋生,专门从事古建筑木雕修复工作,把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此文发表于2018年第一期《大码头》杂志。
作者简介:赵文志,兴隆镇老街人,出生于1940年,原社旗县城建局科级干部。现退休在老家安享晚年,并继续发挥余热:热心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自购高倍天文望远镜,为附近小学生义务上课;撰文宣传家乡文化,在《老人春秋》、《大码头》、《河韵》、《宛东潮》等多家本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十几篇,曾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