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武昌(鄂州)西山诗》赏析
武昌西山诗
宋·苏轼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当时想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催。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再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此诗是诗人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在汴京与曾为武昌县令的邓圣求在玉堂值夜班时所作,一时和者三十余人。据诗前小序所云,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往来武昌西山溪水间,此诗乃因“偶话旧事”而发。全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前十二句,忆往昔西山之游。开篇比喻,诗人嗜酒,将“春江”比作葡萄酒,碧波荡漾,别开生面,渡江南来,喜不自胜。然后推出著名的“官柳”,绿丝依依,掩映在大江岸边,构成一幅色泽浓郁的画面。再续以“春酒”,点缀以“野梅”,这画面衬托下的西山,自然是美上加美,诗人早已陶醉其中了。诗人一路走来,过“武昌”,往“樊口”,上“西山”,游“九曲岭”,到“吴王台”,来“解剑亭”,对武昌西山的风物如数家珍,时而“风驾两腋”,时而“褰衣独到”,游兴正浓,忽然“中原北望”,惟见黄埃蔽日。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联想起崔颢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流露出诗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情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第二层为中间十句,叙写邓圣求的墨迹,引发诗人的感慨。浪翁,为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的别号。元结曾隐居西山,见一石洼,修之以藏酒,县令孟士源名之为“抔樽”,亦名“洼尊”,即诗中形容的“石臼”。元结为此写了《抔樽铭》,铭文末段云:“时俗浇狡,日益伪薄,谁能抔饮,共守淳朴。”“共守淳朴”,即诗人称道的“古意”。邓圣求曾作《元次山洼尊铭》,刻之崖石,诗人盛赞其嗣承古意,中有“妙语”,又引“好事”者除“草棘”,断“野火”,以护“苍苔”这一细节,说明武昌人民对邓圣求墨迹的珍护。其叙事文辞雅洁,真切感人。接下来,抒发感慨。当其时,诗人谪居黄州,而邓圣求已贵为翰林,故“想望不可见”,而今他们同朝为官,并且同堂当值,椽烛高烧,联床话旧,不免生出些人事变迁、仕途浮沉之感。第三层为最后六句,希望邓圣求作诗以续旧缘,寄托了对武昌西山的无限眷恋之情。正当诗人与邓圣求“话旧”正酣,忽然,晓梦惊断,玉锁鸣雷,西山之游,原是“南柯一梦”,照应开篇的“忆”字,针线颇密。西山猿鹤之生怨望,正因为“山人”去而不返。然而,诗人此去情非得已。所幸“江湖水生”,“鸿雁”南来,可凭鱼书雁帛,遥寄故人对名山的系念之情。这是诗人在无以自解之时,聊以自慰,也是对邓圣求的勉励。“松风哀”和“猿鹤怨”一样,反衬出诗人对武昌西山的无限眷恋之情,笔曲而婉,辞雅而切,情深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