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镇漕运史
东沟镇漕运史
一块清朝咸丰年间的漕运石碑,真实见证东沟镇月山码头的漕运历史。
这块漕运石碑为长方形白云石(见下图),长约1米,宽为70厘米,厚为12厘米,碑身刻有小楷碑文,字体工整,字迹清晰可现,整个碑文约500余字,其内容为:大冶县辖内,凡漕运米每石(现约50公斤),按足钱5000文计价,所有漕运耗米、月货按每石5000钱标准计价。湖北武昌府核准漕米征收价格后,乡绅民众应自觉遵守。
据月山村杨排凤老先生介绍,杨氏家谱记载,月山村杨氏家族,自明朝洪武初年,由大冶迁移定居于月山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当时月山村三面环水,背靠月亮山,地理位置独特,从清朝嘉庆至解放前,一度成为武昌、梁子湖、大冶、黄冈等地区内河航运货物集散码头,往来的货船、商贾、粮行、茶庄、渔市聚集于此,月山码头在当时商贸繁荣,颇有名声。
为了规范内河漕运收费,湖北武昌府命国学生杨一侣(系杨氏族员)为武昌漕运督使,负责湖北漕运治理工作,根据杨一侣在督察月山码头之实情,清朝咸丰7年,湖北武昌府在月山码头撰文立碑,以示民众。
解放后,由于内河水路改道,月山码头渐被废弃停用。月山村杨书记说,2006年这块石碑被村民发现后,曾抬到村后月亮山上,为了不让先辈们的文物遗失,村委会又将石碑移至村委会一间堂屋妥善保管。
据了解,月山村清朝漕运石碑的发现,对研究湖北早期水运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身兼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员、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三国文化研究会理事熊寿昌说,这块石碑全称为“湖北节补道武昌府正堂勅办粮台总局办通者清查捐米善后节义四局事务严”,实际就是“漕运告示碑”。通过碑文可知,它是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湖北节补道武昌府正堂专门为大冶县的“捐米”行为颁布的一则告示。咸丰是清朝后期国势下滑时期,此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在地方,一些官僚绅士则不断盘剥百姓,鉴于这种情况,武昌府正堂才颁布了这则告示。
月山今为东沟镇月山村所辖,从北宋至解放前,月山堡一直是归大冶县而非武昌县(今鄂州市)所辖,1955年,月山堡才划归鄂城县管辖。月山为湖中的一座小岛,古代的漕船过往,多在此停歇,漕运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碑暗示,地方官绅相互勾结,在征收漕米赋税时不断加重百姓负担。武昌府正堂下属官员通过“明察暗访”发现,地方官绅在征收赋税时“其取民者厚,其交公者微”,认为应删除浮费,规定不准多索民间一文等。
由此可知,当地方政府的利益有损于上级政府利益时,上级政府对此“乱收费”行为还是要加以约束的,不管这种约束有没有效果。
碑刻是对历史的直接记录。该碑可以供我们捕捉到以下信息:清代道、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信息;漕务水运交通情况;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方面的关系问题;地方赋税征收情况;古代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物价与税收的关系;计量与币制方面的情况;地方法规的建立情况;地方官僚与乡绅的关系问题;地理地名情况。
石碑传递出
放在几百年前,东沟漕运石碑或许极普通。然而,经过历史风雨的吹洗、沉淀,几百年后,这块石碑却以独特的方式向后人无声传递着几百年前的社会信息。
那么,它又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