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中)

慧远与鄂州地方史料探源(中)

二、慧远与鄂州历代史料述略

(一)寒溪寺

清光绪《武昌县志》载:“寒溪寺在县寒溪上,一名资圣寺(《一统志》)。晋陶侃见文殊师利菩萨像,送武昌寒溪寺(《博物汇编》。详《古迹·菩萨泉》)。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重建。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邑人孟侊、周太宇修”(《武昌县志·卷六·寺观附》)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武昌县令邵遐龄主修的《武昌县志》(简称“邵志”)案:“《画墁集》:‘游武昌樊山(西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则宋时已有两寺矣。’”明冯云路有《武昌寒溪寺记》:“独寒溪(寺)金碧如故,香花如故,二时威仪课诵如故,此诚(慧)远公遗风不坠耶。”“两大弟子任真、抱朴,先后充扩为佛殿一,藏经阁一,东为斋堂一,香积厨一,西为旧禅室一,下长白殿一,再西后兰若一,前方丈室一。西山虎踞溪右,势甚狞。其山门微向东虎伏,作者大有手眼。竟陵(今湖北天门)谭元春书‘古寒溪寺’四字。寺左右昔为田亩,今灌园有堤。堤多树,其流泉即溪,溪有桥,桥边青翠数竿。内草堂一、督学高公世泰书:‘陶士行(侃)读书处’。……山自吴孙氏燕集,至唐元结始显,逾二百年。邓安惠公为邑令,访元子故迹,作窪樽铭。则又显宋苏轼谪居黄冈,爱其山水,多见吟咏。则又显志载山下有溪,盛夏凉气逼人,是名‘寒溪’。溪上有菩萨泉。”“……今此地之胜,自(慧)远公开山于晋,慧光继兴于明,观南诸上人守成勿替。(宋)王十朋,黄鲁直(庭坚)、苏轼兄弟,则结庐荡舟,流连依止,清气所注,溪月同寒。”17寒溪寺最后毁于民国年间。

(二)西山寺

西山寺在县西,晋建(《大清一统志》)。晋太元(公元367—396年)中,僧惠(慧)远建,宋黄庭坚题榜(《名胜志》)。旧名资福寺,一曰“灵泉”。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僧惠源重修,后毁。万历(公元1573—1620年)中,邑人孟侊(莲湖)建。国朝(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初,阖县公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知县张慄修。寺有百佛图,道光(公元1821—1850年)中,蕲州王恕绘。

咸丰(公元1851—1861年)初,寺毁于贼(指太平天国将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大学士官文(时任湖广总督)重修(《武昌县志·卷六·寺观附》)18

清严廷灿有《西山资福寺记》,王家璧有《西山灵泉寺记》:武昌西山,故有资福寺,一曰灵泉。在寒溪西数百步,相传孙吴避暑宫也。建寺起晋释慧远,山中故实有陶士行(侃)以阿育王铸文殊师利金像送寒溪(寺)事。(慧)远公在寒溪,兼辟此寺。寺有泉出岩窦宯豁中,白而甘,号菩萨泉。苏子瞻以李常疑昔像之所在,而为之铭,灵泉之名,其以此欤?代有废兴。(清光绪《武昌县志》)19

(三)菩萨泉和远公桥

据《武昌县志》记载,慧远在鄂州的遗迹,还有“远公桥”和“菩萨泉”,即“寒溪筑桥,灵泉显圣”。

1、 远公桥

远公桥原建在寒溪寺的旁边的寒溪之上,据清周万清《重修远公桥记》称:“(寒)溪之上,旧有奇石,横当其垠,跨水为道。树根屈曲盘错,结而成桥……”,“桥内指迹白书五言古诗四韵,时见时晦,相传为远公作”。“远公昔何?生晋代,雁门楼烦人,寒溪开山鼻祖。”20一些古诗文及石碑中也有相关叙述,如宋释戒显《寒溪寺》诗曰:“远公未至东林,先辟寒溪(寺)。”远公桥、菩萨泉诸灵迹俨然尚在。千华先老人累住开戒寺,在武昌县(今鄂州)西郊,众山环抱,林木苍然,幽秀第一。

寒溪始何时,远公旧法窟。

开擘先东林,筑桥未藓没。

下有古涧泉,昼夜流汩汩。

低眉试一鉴,幽凉沁心骨。

东坡高韵在,九曲亭突兀。

江天浩淼茫,对面悬赤壁。

先师千华翁,数此寄十笏。

影堂位俨然,岁月痛飘忽。

我来虽乍游,宛矣非生客。

私幸远祖缘,来往时相值。

何当凿莲池,一洗林泉色。

此诗说明寒溪寺的起始年代虽不详,但远公确曾在此居留弘法,并筑有一桥即“远公桥”。(清康熙熊登主修《武昌县志·卷之十·艺文志·诗》)21

慧远留有《寒溪旧石桥诗》,“指迹白书,久而不没。”相传为晋远公所作,存以纪异。

天涯海角宽,无如此地里。

石谷带泉香,溪桥郁苍树。

葛巾生新凉,银缸流江渚。

二难留此酌,功存与名遂。

(清康熙熊登主修《武昌县志·卷之十·艺文志·诗》)22

2、菩萨泉

“菩萨泉”为鄂州西山四大名泉之一(另三泉为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都在西山古灵泉寺内),此泉“原出西山石窦中,色白而味甘,所出石如人垂手。”(《 东坡居士集》)据苏轼考证,是慧远建寺时存供文殊像之处,以此而感应成今之石上灵泉。时有诗记曰:“法身随处涌金莲,此地因名菩萨泉”(宋释本开《菩萨泉》)。清朝叶封也有此说:“见说西山菩萨泉,坡公遗迹未容镌,何争一掬曹溪水,应说文殊自了然。”23

西山古灵泉寺之名皆源于“菩萨泉”。古灵泉寺最初建在原吴王避暑宫基础上,在建寺后一千余年中,寺名几经更迭,三国时名为“圆通阁”(清《一统志》);据《中国佛教史》记载,魏晋时名为“西竺兰若”;南北朝称作“积翠山房”;隋名为“西山寺”;宋元中称“灵泉寺”;明代称“资福寺”;清代改称为“古灵泉寺”,又名“灵泉禅林”,沿袭至今。24

有关寺名来历记载的资料很多。据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第四七二册《辨正论》第502页记载,东晋陶侃(字士行)镇守广州时,有渔人夜见海中神光涌起,旬日不散,因报于侃而取之,得印度阿育王铸造的文殊师利金像,遂送武昌寒溪寺供奉,后陶侃调任江州刺史时,听到寒溪寺失火,独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的处所安然存在的消息后,派人以三十余头牛之力,搬运上船,不料途中风起而舟覆,因此作罢。当时荆楚之人对此曾作有歌谣:“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一作‘沈’)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后慧远大师从东林寺来武昌,于江边祈祷,金像浮出水面,终于顺利运走,以证实上述民谣。及至唐朝会昌灭佛,“世以二僧守护”的金像固藏于庐山锦绣谷,后佛法重光,欲求像不可得,时人于西山原奉文殊金像的石泉中常见灵光闪现,众僧谓以文殊回山显灵,此泉亦得名“灵泉”。古灵泉寺名也因此而定。类似记述在苏轼《菩萨泉铭并序》、清《武昌县志》,当代《中国佛教名寺古刹》第三卷之一《中国·湖北·鄂州古灵泉寺》分册中,及《庐山慧远法师文钞》中《慧远法师文钞附编·传·远公传一》里都有详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