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高,如果不干预,一般多久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胆固醇是个“坏东西”,它作恶多端,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这种观点其实不尽然,胆固醇并非一无是处,它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还是合成激素的重要原料,胆汁中胆汁酸的形成也需要胆固醇的参与,一个人的胆固醇能够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是身体功能良好的表现。胆固醇主要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占血液中胆固醇的60%,被称为“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通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形成泡沫细胞,然后不断的增多、融合,最终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一旦斑块形成,血管壁变硬、变厚,管径缩小,引起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血管堵塞,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超标是决定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数值越高,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就越高,因此,一旦发现胆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应提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调整饮食、积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没有症状,就不进行干预,临床上四、五十岁就发生心梗或脑梗的案例可不在少数,必须引起重视。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采用何种措施或药物,只要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就能稳定、缩小,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的幅度越大,心血管获益越多,建议超标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3.4mmol/L以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维持在2.6mmol/L以下,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维持在1.8mmol/L以下,目前临床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最有效的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长期达标,才能保证心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