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战争(25)越攻吴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吴国大旱。越大夫文种见吴国饥荒,仓廪空虚,乃又倡议乘此时机灭吴。其建议之要点如下:

(一)吴王仍积极以谋攻我,今故示息民不备,乃欲以懈我,我不可怠忽。

(二)今吴民既疲惫不堪,在大饥荒之下,“市无赤米”, 仓廪空虚。其民必移东海之滨,以就蒲蚌之食,人民怨谤。今若起兵突乘之,吴边远之兵必不能救。且吴王将耻于不战,必以其国都之兵迎战,我遂可乘其救兵未至,而各个击灭之。

(三)使由御儿(越之北鄙,今浙江省崇德县东南)攻之。“吴王若愠而又战”, 我便可大举伐之。“若不战结成”, 则我又可厚取之,吴将益匮乏。

越王以为然。时适楚使申包胥至,越王又与之谋议以请教益。以下为彼二人谋议问对之要点:

王问:“吴欲灭吾宗庙社稷,使吾鬼神断血食。今幸我车马甲兵卒伍既足,请问何以战?”

胥答:“吴大国也,能博取诸侯之贡赋,敢问何以与之战?”

王答:“我酒食必分臣民。我为报吴,饮食不甘味,听乐不尽声,求以报吴,愿以此战!”

胥对:“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王曰:“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求以报吴,愿以此战。”

胥对:“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王曰:“越国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求以报吴,愿以此战。”

胥对:“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皆利之,求以报吴,愿以此战。”

胥对:“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以上申包胥认为越内政虽已善矣,民心固矣,兵甲足矣,然以越国小,独力不足以胜吴,故皆答以“善则善矣,未可以战”。

王又曰:“越国南亲楚,西结晋,北结齐,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愿以此战。”

胥对曰:“善哉,无以加焉。”

盖申包胥之意,越以小敌大,以弱击强,非在外交上获优势,不足以取胜于吴也。

胥又曰:“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决大计。”

王曰:“然!”于是,勾践复召五大夫范蠡、文种、逢同、后庸、若成等议之,曰:王孙包胥既命孤矣,敢访诸大夫,问如何而可?愿诸大夫言

之,孤将以举大事。诸大夫乃提出审赏罚,备战具等意见。勾践又命全军,有善计策,皆当尽情陈之,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勾践于集群思,广群策之后,于是又部署其内政职掌。命其夫人曰:“自今日以后,内政无出,外政无入。内有辱,是子也;外有唇,是我也。”又命其留守之大夫曰:“食土不均,土地之不修,内有辱于国。是子也;军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盖申令各尽职责,不得有所陨越。

勾践于上项谋划与部署已定,乃以范蠡为大将军,于是年三月宣告于全军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在出发时,又斩有罪者,以肃纪律而振军威。故勾践至军,即斩通行赂以乱军者。第一日前进,又斩不从其伍令者;第二日前进,又斩不用王命者;第三日至御儿(今浙江崇德县), 又斩淫逸不可禁者。

军已集中御儿,又下令“有父母耆老而无兄弟者,归侍父母。有兄弟四五人皆从军者,遣其欲归者一人。有眩瞀之疾者遣归。筋力不足以胜甲兵,志行不足以听令者遣归”。及自御儿出发,又斩其畏缩不欲前者,于是,越全军皆有致死之心。既而又号令曰“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斩,妻子鬻”。以一军令,而肃纪律。

于是,越王勾践与大将军范蠡率越军五万人侵入吴境。吴王夫差闻越军侵入,亦率六万之众,御之于笠泽江(今江苏省吴江县南二十三里)。两军夹江而阵,相持入夜,准备明日之战。

人夜后,越王分其军各约万人为左右句卒(别为左右两队,而与本队相钩连之阵名)。并令其左军衔枚溯江五里处待命;又令其右军衔枚顺江行五里处待命。至夜半,即令左右军各鸣鼓渡江,至水中央以待命。

吴军突闻江中上下游各有鼓声大振,获悉大队越军渡江,知越人已分为二部,将夹击吴军,乃不及待旦,亦中分二部以御之。

越王探知吴已分其军,乃乘吴军移动之际,令其中军衔枚渡江,以君子之卒六千为先,不鼓噪而潜至江北。至吴军营前,始突然鼓而袭之。吴中军突遭越军夜袭,大乱而溃,及已分之吴军回救时,越之左右军又渡江袭追之,因此,吴之左右两军亦败。

吴军北退二十余里至没溪(即越来溪与石湖相接之处-一吴江县附近,吴县西南二十七里), 据溪为守,收容散卒;局势稍定,准备再战。然正当此时,范蠡所率之舟师自震泽(今太湖)取横山(在今吴县西南二十里), 向吴军采取包围攻击态势而至(此为古代之水上包围)。吴王见形势不利,乃向吴城之郊撤退,但复遭越军之追击而大败。及退至城郊与越军战,又败,乃入城据守。吴大片领土落入越国。笠泽之战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国已占有绝对优势。

(0)

相关推荐

  •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作书斋联.书案镇纸励志联.引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项羽灭秦)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勾践破吴 ...

  • 吴王夫差:放勾践,杀子胥,曾经励精图治的他前后判若两人

    文 / 子玉 吴王夫差是带着国仇家恨登上吴国的王位的.吴国被越军打败,父王亦被越军射伤,很快便一命呜呼. 从此,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吃饭,甚至在梦中,父王临终前的灵魂之问总会让夫差内心惊悸,继而发奋图强 ...

  • 散文类:《散文小花》22《读书随笔》兵圣孙武 为何归隐

    散文小花 (原创作品) 朱升 散文类:<散文小花>22 <读书随笔> 18.兵圣孙武     为何归隐 孙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春秋战国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人, ...

  • 吴国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吴国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一个正在兴盛图霸中的国家因为有了他使吴国走向衰败,最终灭亡,他就是"两面三刀,阴险毒辣,卑鄙无下限"的吴国太宰伯嚭(pǐ). 春秋末期,楚国令尹子常把持朝政,杀害了朝中大夫伯邰宛一 ...

  • 中国史上战争(21)吴破楚入郢(ying)之战

    自周敬王八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庐三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采取三分敝楚长期消耗之战略,迭次分兵攻楚,迄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已历六年,<左传>载,自楚昭王立,无岁不有吴师. ...

  • 中国史上战争(20)吴楚鸡父之战

    周敬王元年,吴国淮河流域的国土之地仍由为楚国盘踞,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兴兵进攻州来. 梦国平王闻吴军进攻州来,便遣使征集顿(今河南省商城县南故南顿城).胡(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二里胡城).沈(今河南省沈 ...

  • 中国史上战争(23)吴越夫椒之战

    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二年,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践听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报槜李失败之仇,便想先发制人征伐吴国,越国大夫范蠡认为时机不到,出面阻止.越王勾践说:"我主意已定." ...

  • 中国史上战争(17)晋齐平阴之战

    晋悼公霸业,是以团结中原诸侯对抗荆楚之北侵为中心.西部牢控嵩山高地以临郑许之平原:中部强宋国防卫以屏藩曹卫:东部则扼守彭城以保障邾鲁.一面并由此东联吴国以威胁楚之东疆,造成中原北部及东部绝好之战略形势 ...

  • 中国史上战争(16)晋楚鄢陵之战

    麻隧战后第三年,即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楚国以上年伐郑伐卫,曾受郑军之牵制,无功而还.乃于是年春使公子成赴郑,许郑以割让楚地汝阴之田(约在今河南省襄城县汝河以南之地)以求和. 郑成公果叛晋附楚 ...

  • 中国史上战争(9):伐狄之战

    齐桓公二十五年,即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北方凶残的狄部忽然大举进犯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邢国毫无抵挡之力.次年,狄人又侵入卫国,杀卫懿公,卫亡.齐桓公作为霸主,必须出面讨回公道,乃率宋. ...

  • 中国史上战争(8):伐山戎之战

    齐桓公二十三年,即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山戎侵入燕国,燕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遂兴师伐山戎,几仗下来,把山戎打败,夺得了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至热河省朝阳县一带地)500多亩土地,齐桓公 ...

  • 中国史上战争(24)吴越姑苏之战

    吴王夫差十四年,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 482年五月,吴王夫差安排王子地.王孙弥庸辅佐太子友留守国家,自己带领大部精兵乘舟出邗沟北上到黄池,参加周卿士组织的晋定公.吴王夫差等诸侯大会,吴晋两国都想做盟 ...

  • 中国史上战争(22):吴越槜(zui)李之战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越乘吴破楚入郢.吴国国内空虚之际,派军队侵入吴国,进攻吴都:等到吴军自楚回师时,越国军队抢掠大批财物后返回.从此以后,吴国就伺机报复越国.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