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3杜甫五律《得弟消息二首》读记
杜甫五律《得弟消息二首》读记
(小河西)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时已收到弟来自平阴的信,知道了弟的确切消息。同时,三月份形势突变,史思明卷土重来,邺城之围官军失败,中原重新陷入战火。
其一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平阴:古县名。天宝十三载之前属济州,之后属郓州。
侧身:转身;置身。《四愁》(汉-张衡):“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将赴成都草堂……》(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寄食:依附别人生活。《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烽举:举起烽火。《送骆奉礼从军》(唐-李峤):“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申。”《塞下曲》(唐-丁棱):“烽举战军动,天寒征马嘶。”
旧血痕: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中原一带陷入战火。至德二载(757)十月,唐军收复洛阳。乾元元年(758)九月后,官军围乱军与邺城。乾元二年(759)三月,邺城之围失败。中原再次陷于战火。
招魂:招死者之魂;招生者之魂。《水经注-济水》(北魏-郦道元):“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对亡母的敬称)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楚辞》有《招魂》篇,乃宋玉招屈原之魂。《散愁》(杜甫):“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
大意:最近收到平阴来信,可怜弟弟远方尚存。为躲避贼寇惊魂不定逃了很远,寄住在平阴县一个荒僻的小村。刚刚烽火又起酣战又开,旧血未干又添新的血痕。不知道俺临老之前,有几人可以归来生魂。诗意串述:这首诗首联言弟信来自平阴,弟还活着。在战乱中,这是个很重要的消息。次联言弟是“侧身千里”逃过去的,现在寄住在“一家村”。“侧身”、“寄食”似乎在说弟一家逃难时的惶恐不安和寄人篱下。三联写政府与乱军又起“酣战”,老百姓又一次垂泪,旧伤痕上又添新伤痕。“新”、“旧”二字在述说战乱的无休无止。末联感慨。俺年龄大了,“临老”时,也不知道还有几人存活,几人魂归故园。
其二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浪传:空传;妄传。《泛江送魏十八……》(杜甫):“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乌鹊喜:古人认为喜鹊叫为行人至之预兆。《论衡-龙虚》(汉-王充):“狌(shēng)狌知往,乾鹊知来。”《西京杂记》(东晋-葛洪):“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
鹡鸰:脊令。一种水鸟。《小雅》(诗经):“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被困陆地,兄弟赶来救难。古时用脊令喻兄弟。《入峡寄弟》(唐-孟浩然):“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忧端:愁绪。《长歌行》(南朝宋-谢灵运):“览物起悲绪,顾己识忧端。”
岁时: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齐故安陆昭王碑》(梁-沈约):“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三十口:当指杜甫兄弟几家而言。杜甫有四个弟弟。其中较大的如杜颖等或已成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杜甫):“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这边有十口。
大意:知你生性懦弱归来无计,俺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儿也无期。妄传你要来的雀喧之喜,俺也深负“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诗。说到生计俺羞愧难言,为生计发愁一年四季。咱们家在两京三十口人,虽然还活着却命如悬丝。
诗意串述:这首诗首联说你因性格“懦”不敢过来,俺因身体弱也不能过去。次联言收到信前,已听闻你要来看我,看了信后,才明白这是“浪传”。自己作为长兄,在弟急难时,不能帮一把,深感歉疚。三联言自己也是“生理”艰难,整年为生计发愁。末联感慨,我们这一大家人有“三十口”,虽都还活着,也是命悬一线。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可以说句句是血,字字是泪。读此诗,感到此时杜甫相当悲观。兄弟几家因战乱流离各地,而自己这儿也“忧端”岁时。自己不仅报国无门,鹡鸰之情难以顾及,甚至对一家数口的生计也是忧心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