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都少年说(十五)旧丝新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传统丝绸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接下来请跟随我,一起进入丝绸的世界。
丝绸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文化之一,完全可以称得上“旧”了。根据历史记载,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缫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得到了重大发展,它的品种和花样变化无穷。之后更是形成了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而当时所有的丝绸都是由人们一点点地手工编织出来的。
现如今,丝绸又变得怎样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进入了盛泽东方纺织城。
不同于印象中的“旧”,从材料到工艺,这里的丝绸纺织显得如此的“新”。全新的科技、全球化的视野被应用于纺织当中。这里是中国纺织专业市场中智能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现代化丝绸市场。
现代机器架起了旧与新的桥梁。制作丝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制作它之前你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首先就是需要养蚕,这个过程非常的漫长,你需要等待很久,直到你的蚕都变成了茧。第二步就是要选蚕茧,去除残次品(如黄斑茧、双工茧,双工茧就是两只蚕共同织一个茧)。第三步就是要将选好的蚕茧经过高温蒸煮之后,送到缫丝车间进行抽丝剥茧,将一根根极细的蚕丝抽出来缠绕在一个个滚轴上。第四步便是万众瞩目的染色环节,蚕丝会被染成各种颜色的丝绸,送入织布车间。第五步便是织布了,当年的这个环节可是由人们亲手完成的,而现在却只需要在机器旁边站着看看,布匹便被一块一块地织好了。最后一步就是检查,发现哪里有缺陷或有残次时会进行及时修补或退残。经过以上的步骤之后而形成的物品,就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丝绸了。
如果说机器是对纺织的创新,那么沿袭扎染就是手工艺人对传统的坚持。扎染加工的方法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有草木染、扎染、蜡染等。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颜色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我自己也进行了尝试,因为这是第一次做,所以最后做出来的不是很理想,但是还是感受到了充分的成就感。
一场云游,让我对丝绸有了颇多了解,但是又留有一丝担忧。当传统被科技取代之时,是否还有人铭记着那曾经光辉的传统?现在市场上丝绸大多都是由机器制作的了。历史上的丝绸往往是权力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赠人以丝绸,如是在表达对对方的敬意或者喜爱,它的每一根丝线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情感。而如今的丝绸逐渐失去了当年的蕴涵,变成了“人皆有之的”机械产品,“无情”之物。于是,当我看到那些坚守传统的艺人时,心中又燃起了一团火焰。是啊,总有那么一群人逆潮流而行,不忘初心,坚守传统。
唯有坚守传统与勇于创新并行,才能探索出丝绸文化的未来。
最后奉上一首诗:
丝之蕴
一年四月四化茧,谨慎慢剥笑开颜。
一张十人心细纤,布料躺在集市前。
一针一线密密织,道尽心中无限事。
一年四季终有成,赠君丝绸表心愿。
(指导老师:周丽芳)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