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那年,分配到赵庄镇大刘集联中任教,出乎意料地做了英语老师!

文:齐英民

图:来自网络

1988年8月,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丰县赵庄镇大刘集联中任教,出乎意料地做了一名英语老师。这是我从教至今第一年也是唯一的一年教英语。一年之后,即被调往赵庄中心联中开始了我的语文教学生涯,此后一直未变。

当时的镇中心校刚刚改名为教办,负责人是郭修坤同志,大刘集联中校长是许亚洲同志,教导主任是刘立臻同志。全校共有六个班级。双轨制,学生350人左右,教职工有17人。

大刘集联中是全镇七所联中之一。那几年办学声誉很好,教学质量也很高,每年的升学率在全镇都排在第一或第二名的位次。

我到学校报到后,许校长告诉我说:“教办是把你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分配到我们学校的。学校计划安排你代初二年级英语。”我心中一惊:“我是教语文的。怎么——?”许校长苦笑了一声:“没办法,我们缺英语老师。你就带一年吧。明年再说。”话已说到这个份上,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领了教本和备课本之后,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虽然高中三年,我的英语成绩还不错,但如何教英语,这可是个大难题。这时候正巧教办郭修坤校长来校宣布刘立臻任学校教导主任事宜,他问我分了什么课,我把教本在他面前展示了一下。他没说什么,只是苦笑了一下。

就这样,我的英语教学生涯开始了。因为专业不对口,英语教材教法又没有学过,如何入手?况且初一年级英语也没教过,就直接教初二年级。好在办公室里对桌的同事刘立观,是全镇出名的英语老师,那几年他一直带初三英语课。

在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主动地握握我的手,笑着说:“我们以后多交流。”当年的初二年级共有两个班级,按照教学计划我每周要上十节英语课,除此之外,学校又分给我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这样每周14节正课,再加上早晚自习课,是全校工作量最重的任课教师。

许校长说:“你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刚刚毕业,有精力,多干点吧。”就这样,我的英语教学生涯开始了。从教学生们识记单词入手,到词组和短语的积累、句式的转换,再到语法的讲解和运用,我慢慢地适应下来了,很快地便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还好,我在大刘集联中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短暂的经历,感觉有很多事情还是值得回味和留恋的。

我的家住在赵庄集北首,大刘集联中距离我家18里路,每周一早晨上班的时候我从赵庄集骑自行车顺着丰单公路一直西行,路上见到的各色人等几乎都是从西往东而行的,他们都是早起赶路的,要么到赵庄赶集,要么到丰县县城办事,只有我一人逆向而行。心中五味杂陈,不免一阵伤感袭来。

第一年毕业,几位同学当中我是分配工作最远的一个,还记得报到时,许校长的一句玩笑话:“只要不得人(丰县方言,指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可利用),就到大刘集来吧。”我是全校唯一的一名住校教师,每到傍晚,老师们都下班回家了,空荡荡的校园里静的怕人。

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上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各种生产资料的紧张局面还没有得以扭转,农村人还没有用上自来水,晚上照明也只是一半用电,一半用煤油灯和蜡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用电也不能正常保证,所以学生们的灯课基本上是有电就上,没电就放学回家。

但毕业班年级例外,为了抓升学,晚自习不敢随便缺,没电的时候就用汽灯。那时候是单休,三晌制。正常情况下,学生每周要上五次灯课。可是因为电的问题,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也只能上两到三个晚上的自习课,但那时候的教学质量依然很高,靠的就是老师们苦教,学生们苦学,大刘集联中每年考取中师、中专和普通高中的人数在全镇都是遥遥领先。

功夫不负苦心人,学年末我所教的班级,在全镇七所联中初二英语质量检测中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了领导、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教职工食堂仅有五人吃饭,三男两女,不过除我之外他们四个人都是在学校只吃中午一顿饭,只有我一人一日三餐,以校为家。许校长又安排我负责管理伙食。

虽然只有五个人吃饭,每月伙食费也只有20元/人左右,但每天的开支都要精打细算,许校长的家属杨老师负责给我们五人做饭。课余时间我负责采购、记账,月底公布收支账目。平时买菜多数时候都是到刘集街上去买,偶尔也多跑一些路到西边单县马楼集上去买。

大刘集是赵庄镇最西边的一个村,也是丰县的西部边缘,更是江苏省的西北边陲,有人戏称“江苏省的西伯利亚”。2017年5月4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强同志曾来到这个江苏省最西边的行政村进行调研,至今村民们还津津乐道着。从刘集街上往西去,大概一里路之外就进入山东地界了。过了界牌,眼前猛地一亮,发现泊油路面立刻变宽了。

那时候山东省在修路方面的意识比我们超前,“要想富,先修路”的宣传标语经常出现在公路两侧。进入山东省地界的第一个集镇就是马楼乡,我们赵庄人习惯上都把它称为西马楼,以区别于丰县的“东马楼”,因为赵庄镇东面还有一个马楼乡,当时是一个独立的乡镇,现在早已与常店镇合并为一个镇了。

西马楼集上的菜也不便宜,有时候多跑几里路,买回来的菜与刘集街上的价格差不多。但那个时候,不逢集是买不到菜的。不像现在,到处有超市和菜店。所以,每次逢集都要买好足够的菜储存起来。碰到雨雪天气,即使逢集也买不到菜,这时候就要打听西马楼哪天逢集,待给学生上过课后急匆匆地去赶集买回来。

大概开学一个月之后,许校长找到我和另一位刚刚从大吴庄联中调来的刘俊仕老师,他分配给我们一项任务,要求我们二人尽快把学校团组织建起来,各班级的团支部要尽快活动起来,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也要尽快确定为入团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优秀的要吸收到团组织里面来。

我很乐意的接受了这项任务,因为做共青团的工作我不陌生,在赵庄中学上初三时我就是团支部宣传委员,上师范时我就是因为团的工作突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发的奖状我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呢。

刘俊仕老师比我年长两岁,师范毕业后在大吴庄联中已任教了三年时间,这年他调回老家任教,平时都是回家吃住。我和刘俊仕老师商量后决定立即行动,利用饭间时间先召集全体注册团员上了一节团课,接着又召开了两次会议,首先明确了各支部的负责人,并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接着又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把工作计划和行事例下发,一周后又把各支部报上来的入团积极分子召集起来,进行了一次入团培训。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

短短的一周时间入团申请书就收到了四十多份。那一年,我和刘老师配合很好,团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全校师生都很满意。

许亚洲校长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老校长,那一年他刚满40岁,学生时期他是“老三届”的高材生,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虽然是学化学的,但一直教的是数学。

虽然他担任着校长职务,但仍然带着初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课,并且教学成绩还很突出。我离开大刘集联中两年后,他因为业绩突出,被镇政府调往教办任行管员,负责全镇中小学业务,一干就是十年。

期间正是赵庄镇教育事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教办作为镇教委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统领中学、小学、幼教、成教四个中心,工作繁重,业务量巨大,会议、报表、档案、资料.......,上传下达,工作起来常常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但是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把全镇的业务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多次受到县教育局和镇政府的嘉奖。

我在大刘集联中虽然只任教了一年时间,但在我整个的教学生涯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是我事业的起步之年,大刘集是我从教的出发地。这一年,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挚友:刘立观、刘俊仕、张昌连、朱经祥、刘立宪、安在训、刘成行、刘立军、刘成亮、刘立臻、王恩夫等,他们作为老大哥,在茶余饭后的言谈中,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刘集联中的教职工队伍是一个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他们在许亚洲校长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曾创造了赵庄镇教育史上几年罕见的奇迹和辉煌。

在我教的学生们中间,也不乏优秀者,其中一位孔姓学生后来做了一任赵庄镇的镇长。还有一位跟我学历史的孔姓学生,现在是一所中学的工会主席。另外还有孔金全、刘凤侠、任广侠、孔延安、刘立洲等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作为当年学校一位最年轻的老师现在也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了。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心中顿时感慨良多。

做英语老师的经历虽然很短暂,但它在我心中的份量却是很重的,记忆也是相当的深刻。在我以后的人生轨迹中,很多时候都不能抹去它在我心中的印记。前几天,学生任广侠在抖音里给我留言:“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你32年前在大刘集联中教英语时的一名学生。”

“哦,实在不好意思,我确实不记得了。”回复这句话后的当天夜里我失眠了,在大刘集联中任教的一幕幕画面像电影一样又在我脑海中浮现。折身坐起来,打开电脑,一口气写下了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只想以此来慰藉一下自己的心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