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汉人南迁政权,南宋得以存国152年,为何南明却是短命鬼?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农民军破北京城之际以身殉国。同年,南明政权建立,1662年,明昭宗 朱由榔(永历皇帝)被缅甸国王交给吴三桂处死,标志着正统的南明政权灭亡。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南明最后一个政权也彻底覆灭。
然而翻看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南明和南宋同样是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汉人南迁政权,但是南宋足足传世152年,而南明却在建立短短几十年后不得已亡命缅甸,最终骤亡。
对比南明和南宋这两个南迁政权,一个骤亡,一个得以长存的原因,力求从史实中找到南明政权如此短命的原因。
1、日薄西山的帝国到底该由谁来掌控
政治方向的一致性,统一的领导对一个王朝而言一直都是件重要的事。在靖康之乱发生后的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建立南宋。而后多次抵挡住金国的进攻,最终局势渐稳,传国一百五十二年。
而南明却在短短几十年里历经三帝两监国五任统治,频繁的易主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南明军事上的节节失利。
另一方面,除了五个政治中心,南明存在着诸多以地方实力派自立的“建国”,在各种地方地方实力派的钳制下,出现了五位帝王时代有弘光政权一年而灭,隆武不满两年而灭,绍武帝四十一天被俘,绝食而亡这种情形。弘光帝被俘后,南明政权宛如散沙,地方藩王宗室自立为王。
而更为严重的在于隆武帝殉国后,绍武帝的正统地位却被永历政权挑战,双方争夺正统地位,在内外夹击之下,绍武帝仅仅维持了41天统治而已。
各方势力在喋喋不休地争夺统治权中忘乎所以,他们似乎忘了还有一个北方强敌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他们。
2、联酋平寇的错误军事战略
明军在历经长期与农民军的战斗中,早已疲倦不堪。
在弘光政权时,明军在南方尚有实力,但南明当时以农民军为仇人——毕竟天子殉国是农民军造成的,于是提出“联酋平寇”,并且一度将该主张作为弘光政权的基本国策,这个政策一定意义上成为几十万明军倒向清军的推手,成为清王朝在江南扫除南明的犬马。
隆武政权时代以“联寇抗清”,即借助农民军的力量与清军作战,永历政权初期,大顺军,大西军等农民军和各种反清力量的加入,赢得了不小胜利。
但对于农民军,南明是不得已联合,对于南明,农民军也是不得已与其并肩战斗。南明与农民军队的芥蒂还是很大,随着农民军将领孙可望降清,西南军情尽为清军所知。
而南宋时代对军备多加整备,防范金军,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这类战斗力较强的军队,甚至还一度在与金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更兼绍兴末年,金国内乱,自顾不暇,难以南侵。在相对和平中,高宗赵构传位于孝宗,宋孝宗力图改革,将南宋带入兴盛时代。另一方面,实际上南宋地理位置处在欧亚大陆东南角落,并不是蒙古骑兵征战的首要地方,这也就在时间上占了优势。
因此,军事力量上的不占优算是南明快速覆灭的直接原因。
3、党争,从来并非某一王朝的专利。
南宋时代虽然也存在党派之争,但无非就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于高宗而言,这种争斗完全在其操控之中,是可控的。
相比之下,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官员决计拥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续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国土,但具体拥立何人则争议不休。
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出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
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缪之子潞王朱常涝 ,而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其中左右为难,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成为最终胜利者。
但是这场由万历时代延续的党争严重的影响了南明的团结。
永历政权有吴楚党争,主要是“东勋”李成栋养子李元胤及杜永和等和“西勋”陈邦傅以及瞿式耜节制的将领之间的斗争,楚党支持与农民军联合吴党何腾蛟、瞿式耜则排斥农民军,吴楚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力始一无法整合,最后灭亡在清军手里。
南明最大的特点是内忧加外患,南宋最大特点是多外患,但南宋的经济实力能够撑起对外防御。南明外有日益强大的清军,内部疲倦的军队,衰退的经济,有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党争,地方实力派集团的钳制的诸多麻烦事。
无论是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大臣们,还是南明的统治者们,他们仿佛中了魔咒,在党争的怪圈里怎么也走不出来,演变到最后他们甚至不再是国事之争,也不是政见之争,而是单纯的为了争而争,导致诺大的一个帝国并不是死于外患,而是无休止的内耗。
一直以来有人问,崇祯帝可以让自己的儿子逃走,自己为何不逃走,以图东山再起?毕竟江南尚存,我想,这位给明王朝下了十多年猛药的皇帝,在选择自尽前的那一刻,或许已经预见了明王朝的最后结局吧,即便是他自己建立了南明,也不可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