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空间,中式菜单 | British Place, Chinese Plate

是新朋友吗?▲记得点

英国空间,中式菜单

British Place, Chinese Plate 

●●●

特约作者:许逸韵   

中文翻译:郑俊宜   

图片:许英杰、邓玉珍、文忠联

备注:此篇文章是明爱学院《英国中餐文化》项目特约稿,英文原版和中文译版的初次刊登日期在2012年。

过去几十年间,英国中餐不断改进创新,但饮食的环境又怎样呢?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跟埠仔的餐馆比较,有些什么不同之处?装修陈设对食客的行为又有何影响?

1990 年代的伦敦唐人街

小时候,我们一家每星期都会长途跋涉到唐人街“饮茶”。广东话“饮茶”,字面上是喝茶的意思,但实际上,它是一顿包括点心、粉、面、饭的丰富午餐。虽然伦敦唐人街的建筑物多是乔治王时代风格改装的排屋,但整条街布满中式招牌,令我回想起香港。对当时我这个新移民来说,这种亲切感可以舒缓思乡的情绪。

当时中餐馆大多模仿港式茶楼,装饰华丽,设有养着金鱼、锦鲤的小池塘,用雕刻精致的屏风将地方分隔,圆柱上的飞龙往往为食客带来惊喜。墙壁贴着凹凸纹墙纸,再挂上名家字画或水墨画。如有需要“加位”,侍应生会熟练地把加有坐垫的沉重木椅搬到本已挤迫的桌子旁边。通常他们都会选用米色或浅粉红色的枱布。

食客大部分是香港移民,但也有少数勇于尝试东方美食的英国人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由于枱与枱之间的距离伸手可及,借着客人围着圆桌而坐,得以保留点点私人空间。在明亮的灯光下,整个茶楼只听见食客在高谈阔论或闲话家常。加上侍应一边推着载满热腾腾点心的手推车穿插食客之间,一边喊着点心名称,周遭环境虽然嘈吵,但气氛热闹。

一个明显的分别,是伦敦唐人街的茶楼比香港的清洁卫生得多。在英国,不会见中国食客用热茶清洗筷子、碗碟、茶杯,也不会见他们把枱上的食物残骸拨到地上。英国中餐馆通常使用耐用的厚地毯,而且多是深色及图案丰富,而香港部分中餐馆则会用容易打扫清洁的地板。虽然英国普罗大众会被唐人街浓厚的东方色彩吸引而到访,其实,唐人街是华人社会聚集一起怀缅故乡的地方。

●●●

●●●

上图:1986 年在香港一间茶楼内举行的婚礼。可以看到茶楼的舞台有着精致的装饰,以配合婚宴等特殊场合

下图:1991 年,位于英国德比(Derby)的怡东酒楼(New Water Margin)参照中国皇宫内部设计,装修得富丽堂皇

1990 年代的埠仔餐馆

虽然有些埠仔的中餐馆跟唐人街同行的装修同样辉煌,但就没有那么热闹,气氛较为宁静,保留了些“埠仔”本色。埠仔中餐馆多数是由家族经营,着重菜肴的质素,装修是其次,往往以柔和色调及简单摆设为主,也许墙上挂着一幅主题书法或山水画,桌椅跟唐人街的差不多,大概是来自同一进口商的原因。

当年由于华人多从事饮食业,因此埠仔中餐馆的华人食客少之又少,大部分客人都是当地英国人。为迎合他们对空间的要求,桌子会分布得宽松一些,而且不论人数多少,大部分时间也不需预先订枱。即使在较繁忙的星期五、六晚上,食客也能听见背景不断播放着柔和悦耳的八、九十年代粤语流行曲。暗淡而微微偏黄的灯光营造出来自东方的神秘感。

简单不夸巧的埠仔中餐馆菜单,同行与同行之间大同小异,全部是公认为适合英国人口味的菜式,多年来也没有多大改变,陈设依旧是简简单单的,像是忘了翻新似的。

1990 年,作者一家与来自香港的老友在伦敦唐人街爵禄街(Gerrard Street)翠亨村餐馆用餐

2010 年代的伦敦唐人街

今时今日,伦敦唐人街餐馆的竞争激烈,转手次数频密,经营者必需不断创新,加入新元素,搞“噱头”,才不会被淘汰。客人种类增多,除了要吸引香港移民这班旧客人,亦要吸纳他们的下一代,居住在伦敦的各个族群,对东方食品好奇的游客,及众多在英国留学、公干、暂居的华人。

大多数中餐馆放弃以往阴暗、隆重、传统的深色家具摆设,取而代之的是精简光猛的装修,务求营造一个“摩登中国”的观感。现代中餐馆比较宽敞,雪白的墙壁上挂着无框的图案,设计甚至是直接印在墙上,突出这些独特设计并不是从进口商买得到的一般货色。硬地板,如蜡木地板,取代旧日的厚地毯;桌子依旧盖上枱布,但选用较浅的颜色来衬托清新的室内设计,只有简单深色的漆木椅带出中国传统文化。

灯光变得光猛,除了典型嵌入式天花射灯外,加入了不同的照明方法,例如枱旁设有高灯、低灯,甚至在枱上方挂上大灯笼,好像是突显餐枱在餐馆中的身份地位。食客的交谈声就像昔日的餐馆,不过语言则夹杂着广东话、普通话、英语及其他外语。

装修设计会配合餐馆形象及提供的菜式,例如“梁山好汉”(Leong’s Legends)取名于一个山贼英雄的经典故事,于是就恰当地布置成乡村酒馆一样,还挂有传说中人物的画像。连锁中餐馆如“皇朝”(Royal China)的兴起,令常客可以放心,不论在伦敦的哪个角落,都能找到他们的“至爱”。金色衬光身黑漆油的室内设计,成为了“皇朝”的品牌。

要在唐人街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需留意餐馆的每方面,从形象到菜式、食物、陈设、员工和网站。

位于伦敦 Teddington 的“唐朝”(Imperial China)采用简单的黑漆装饰以及许多中式元素(2012 年)

2010 年代的英国埠仔餐馆

驻伦敦建筑师刘颖瑜 (Wendy Liu) 设计的中餐馆遍布伦敦、普利茅斯 (Plymouth)、修咸顿 (Southampton)、曼彻斯特和史云斯 (Swansea);除了史云斯的项目,全都位于大街或邻近市中心。她形容中餐馆越来越精明,懂得利用室内设计来融入周围环境,吸引所渴求的客人。例如普利茅斯的餐馆靠近海边,便用白色和蓝色配合,营造出海傍阵阵凉风感觉。

许多埠仔中餐馆都选择“摩登中国”的外观,光猛、通爽、实心墙和硬地板设计。白天,透明大窗户可让自然光线进入;晚上,路人可清晰看见里面的食客和饭菜。虽然有些中餐馆依然喜欢使用东方神秘色彩设计、暗淡光线、华丽细节、半月拱门,但这些设计全都是精挑细选来营造一个特定的气氛。跟唐人街同行一样,埠仔中餐馆亦深明要跟大街上其他食店竞争,每一个经营细节都很重要。

这间位于英国普利茅斯(Plymouth)的亚洲菜系自助餐馆,其轻快明亮的内部格局是建筑师刘颖瑜的力作(2011 年)

作为社交场所的中餐馆

中餐馆的客人亦有改变。我记得从前伦敦唐人街是英国华人小区聚会的地方。每星期,亲戚朋友会在他们常到的餐馆见面,而且多数会遇见熟人。在手提电话和社交网站未流行之前,周末的聚餐可让大家在熟悉的环境下轻松一下,有机会联络感情和回味“老香港”。

可能老一辈依然用这种形式会面,但年轻一代就善变得多。他们会根据见面的对象、时间、食物种类及各种优惠而尝试不同餐馆。餐馆由一个朋友会面一齐享用家乡菜的地方,演变到现在好奇年轻人和非华人食客尝试新菜式(当然要实惠)的舒适环境。要留着这班要求高的消费者,就要符合他们的广泛要求。

埠仔的中餐馆亦变得更具竞争力。年轻的专业人士习惯出外用膳,无论是为工作、娱乐、平日午餐或是周末晚餐。继续经营家族生意的移民第二代亦会出外用膳,去了解市场状况。为反映市场趋势,埠仔中餐馆的品味亦相应提高。

从儿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餐馆分两种:一种是唐人街环境嘈吵、装饰华丽的中餐馆,另一种是在大街上静一点、简单低调的埠仔餐馆。当一些中餐馆继续走传统中式路线时,许多中餐馆选择看起来像英国餐厅般清简的“摩登中式”设计,但仍保留少数鲜明的中式花纹。这是否反映出中餐馆对它们在英国饮食业的地位有足够信心,去卸下沉重的传统遗产?它们的未来发展是否会跟其他现代英式企业看齐?

伦敦唐人街的“皇龙轩”(Royal Dragon)是一间经常翻新装潢的中餐馆;图中所见是它现在微暗朦胧的内部氛围(2012 年)

特约作者:

许逸韵 

特约作者:

许逸韵 (Yatwan Hui) 七岁跟随父母从香港移居伦敦,在巴斯大学修建筑课程后,再到瑞典进修持续性城市设计硕士课程。她游历及居住于世界各地,探索建筑对我们日常生活及行为的影响。回伦敦后,成立了“Urban Beings”公司,以城市人的经历为基础,通过设计、研究和活动计划,令大家可享受城市生活,现于瑞典工作。

中文翻译:

郑俊宜

郑俊宜 (Chun-Yee Cheng) 在香港完成中三课程后, 转到英国升学, 并自修考取高级程度中文科A级。她曾工作于伦敦科学博物馆, 现于帝国学院化学工程系任职研究工作。空闲时, 她亦喜欢参加巴西柔术的训练及比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