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看来,世间的病只有两种:“阴病”和“阳病”

“中医”一词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为了区别于由西方传教士带入的“西医”诊疗法而设。自从“中医”这个词产生以来,中医就在一步步地走向衰弱。“中医”在这个词产生以前,叫“岐黄之术”“青囊”“悬壶”等。

一切一切的病在中医看来都可以说成两种病:“阴病”和“阳病”。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后世的各门各派各式各样的理论皆源于此,也没有超过这个范围。

中医所讲的阴阳和五行究竟是什么?

一年之中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夏天热而冬天冷,很多人会说,因为冬天时地球离太阳远,夏天离阳近。这是对的,但不全对。

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是宇宙间能量运行的规律所在。以地球表面为界,地表以上称为阳,地表以下称为阴。

夏天热气腾腾,但一入秋,热气马上就下降,进入地下,入冬后进入地下层的热气再下沉到地底深入的水中,第二年入春后,热气从地下水中上升到地表之下的土中,夏天来了,热气就从地下上浮到地面上,并上升到空中,所以夏天地面都是热的。一到秋天就又下降了。如此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可以称为阳,下降的过程可以称为阴。

升降的除了热气(阳气)还有水液(阴气),所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就像男人不能没有女人。 天与地之间是生物生命栖息生存的空间,因为阴阳之气的上下运动,产生了生物,才有了人。所以说人是天地所造化。

这个运动过程中,从地下水中升到地表为木,地表升到空中为火,空中下降到地下为金,地下层下沉深入水中为水,天地之间为土。这就是五行。何为五行,五即五种物质,行即运行!

阴阳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其轨迹呈圆形。易经中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运动轨迹都是圆形的,那么,人的生命呢?

人也是由地气和天气交和而生,《本草纲目》中讲到,气轻上升属阳,味重下降属阴,所以平常讲“气味”实际上在讲阴阳。

阴阳在我们身体中的变化也经过“五行”这五个过程,五行中的金对肺,木对肝,水对肾,火对心,土对脾。六腑是他们的过渡产物,经络是运输通道,可以称为“路径”。

经络运输的是什么东西呢?是生命的根本:精、气、神。精、气、神是地气和天气交融后在人体中的存在形态,就如水、冰和水蒸气,这三个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经常并存的,就像水面上常飘浮着冰块,却还在冒着雾气。

这种并存的不同状态就决定了人的生、死、疾病与健康。气是精与神的中间状态,精可化气,化神,神也可化气化精。如果把精看成阴,把神看成阳,那气就是阴阳交融的产物。

所以说“人活一口气”,这个中间状态没了,精、神如何转化?中间状态的还有津、液、血。津、气、血、精、液是正物质在人体中的不同状态,分别运行在脾、肺、肝、肾、心,随着阴阳的变化而变化。

阴、阳分开了,生命也随之“over”。阴阳真的可以分开吗?阴阳分开后是怎么变化的?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探讨阴气阳气究竟为何物?

阴气阳气究竟为何物?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是向上、扩散、倾向于运动的,阴气是向下,聚集、倾向于静止的,看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人站在黑暗的荒野上,周围温度下降时他会感到冷,身上冰凉凉的,此时如果生起一堆火,靠近火堆时就会感到暧和,身上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能量的变化过程吗?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总是从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扩散,高能量密度高,光亮强,温度高,运动快,低能量密度低(所以冰的体积比水大),光亮弱,温度相对低,运动较慢。低高能量洽好符合阴阳的概念。所以阴阳本是一物,皆由太极所生,这个太极就是能量?

这样说只说对了一半,研究过《易经》的人就知道,正(阳)“无极元”和正能量(称为弦)构成了正粒子,负(阴)“无极元”和负能量(弦)构成了负粒子,正、负粒子组成了宇宙。

按照易经的说明,太极除了能量,还包含有“无极元”,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正无极元为正物质,负无极元为反物质。正负物质随能量(阴阳)的变化而变化。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总指导、总理论,《本草纲目》是中药的在词典,是工具。黄帝内经和易经的渊源极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难怪“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知道了阴阳的本质下面的内容就好理解了。

何为气?

古人把肉眼见不到,在当时还无法识别的,但是客观存在,可以感觉到的物质称为“气”,这是一个飞跃,古人跳过了研究气是什么而直接研究其功能活动规律。

何为阳气?何为阴气?

看过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知道,阳气就是带着较高能量的“气”这种物质;阴气就是带着较低能量的这种“气”。

阴气阳气在体内是怎么运行的?

我查阅了各种资料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体会,我发现了一些它们的“蛛丝马迹”。

阳气应该是从三条手阳经(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向头上走,而后与三条足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交叉传导到脚下。其中足阳明胃经负责下降排泄浊气,所以胃经上有瘀阻时会感到胃胀嗳气有时恶心呕吐,就是浊气不能下降的原因。

膀胱经与督脉在“大椎”穴交叉应该是把一部分阳气交给了督脉,循督脉传到命门“藏”起来,还有一部分下行到膀胱和脚,用于将肾代谢出来的废物气化为尿从“九窍”之一的尿道排出体外,膀胱经中的阳气不足时又会从督脉中提取“应急”;胆经负责输送阳气,从头到脚贯穿整个身体,提供全身的阳气需要,23:00~01:00是胆经当令(值班),这个时辰身体开始藏阳了。

阴气从涌泉穴进入,运行在三条手阴经(肺经心经心包经)和三条足阴经(脾经肝经肾经)中,部分从食物中提取。阴气与阳气互相依存又互相制衡,如果阴气不足会出现干咳,上火、高血压、发热、疮疥、月经提前等热病,属“阳”病。阴气过盛则会抑制阳气的运行,出现瘀血、各种痹痛、糖尿病、怕冷、痰饮、月经推迟,肿瘤、痛经等症,属“阴”病。

六条阴经上的阴气有多余时就藏在任脉,六条阳经上的阳气多余时就藏在督脉,所以中医有督主一身之阳,任主一身之阴的说活。任、督二脉在人中相交,并有冲脉、带脉互相联系。阴维脉、阴跷脉调节任脉,阳维脉、阳跷脉调节督脉。还有很多的络脉孙脉等小脉就像小溪小河一样分流到全身各处,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络体系。

五行在人体中对应五藏,我在这里不得不讲一下,五藏并非五脏,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古人把五脏写成五藏,包括现在的中医学校,难道古人真的“藏”“脏”不分吗?

五藏出于黄帝内经,见: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但是内经中同样也出现多次“脏”,如: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古人是分得清藏与脏的。脏是解剖生理上看得到的器官,所以内经未做太多的描述,中医研究的是“藏”,看不见的东西才更需要研究。

那么“藏”到底是什么呢?

李卫东的《解密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有藏象和解剖生理系统组成的一个共生体,藏象就像胶片,脏腑形体就像电影幕布,藏象的变化,通过“相”表现在脏腑形体这块“幕布”上。这一点我是比较赞同,它想要说的实质上就是正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这个爱阴死躺也说过了。

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软件控制硬件,软件又需要硬件来起支撑。李卫东还说藏象藏在身体的中部是圆形的,我认为如果把五脏看作阴,那五藏就是阳,此消彼长,这阴阳都由太极所生,这个太极就藏在命门(腰背部)。纵欲过度的人命门火衰,补阴还是补阳都难以凑效,唯有补命门方可见效。

五脏运行的是液、血、气、津、精,五藏运行着神、魂、魄、意、志,所以古人如说“肝”应指肝系统,而不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肝脏,说肾是指肾系统,不是肾脏。

五脏与五藏的关系是:心藏神,肝舍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运动后心脏跳动加快,心主外,一部分的血变为汗液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气也从腠理泄出,气血减少,心的藏神功能就会减弱,所以人会感到疲劳,但是有泄才有空间容纳新的气血,所以运动后的过量补偿又可以使人感到精力充沛。

神要靠心血来养,如果心血不足,就会心神不宁,严重的出现失眠、颠狂、精神分裂症等,神是君主之官,如果神出了问题,那么整套生命信息系统都会紊乱,出现重大的疾病,如心脏病,冠心病等;

肝藏血,血舍魂,魂是阳气,它是依附在血之上的,睡觉时躺下去,闭上眼睛肝就开始藏血,阳气也随之封藏,所以说睡觉可以藏阳。

晚上11:00~1:00是胆经,胆经与肝经互为表里,这个时候睡觉肝就开始藏血,所以说应在11点之前入睡,据黄帝内经中记载,这个时段卫气开始入阴,所谓的卫气类似于T细胞,巨幼细胞,人体屏障之类的抵抗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没有藏好,就会让病邪有机可趁。

人的谋虑是由魂来完成的,如果肝血不足,魂无以附,就会思虑过多忧心忡忡,就象林黛玉,长年失眠,形成典型的气郁体质。

肝血怎么藏?魂是阳气,肝血不足,就会逆乱向外散或向上冲,形成外热内寒,或肝阳上亢(上火,高血压等属此范畴)。肺藏气,气藏魄,魄是刚性的,常听说魄力十足,就是指肺气充盛,形体健壮,声音洪亮,有力。

现在有仪器可以测出魄力,肺气足的人会在身体周围形成一圈魄气,保护机体承受外来的抗击,练硬气功的人练的就是魄。

脾藏意。意,意念;是五脏精气所化生的情志活动之一,为脾所主。脾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脏器,脾运载的是津,是天气地气进入人体后存在的第一种状态,后来再演化为气、精、血、液。

我猜想意应该也是五藏的第一个存在状态,后来的魄、志、魂、神皆有此演化而来。思虑过度可伤脾,影响脾的健运而出现食欲不振、胸腹痞满等病症。

肾藏志,指肾的一种生理功能。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健忘。

纵欲过度肾虚的人除了疲劳困倦精力不济等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弱,如果是学生,会对自己的功课感到力不从心。核桃有增长记记力之功,营养学认为是因为它含有DHA和EPA,中医认为是因为它补肾精肾气。

综上不难看出,五脏是正物质的,五藏是反物质的(看不见,因波长和频段与肉眼不同),津、液、气、血、精是正无极元在能量(弦)的作用下表现出的五种运动状态;神、魂、魄、意、志是负无极元在能量(弦)的作用下表现出的五种运状态。这完全符合易经所说的波、粒两重性。

明白了阴阳和五行,接下来就可以来探讨:人为什么会生病会衰老?

人为什么会生病会衰老?

黄帝内经用一句话就概话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就是说是因为正气这个东西少了,邪有了多了,人才会生病。有“正气”这个东西存在体内“邪”这玩意就不会侵犯人体而发病。

正气是什么?

上面讲到一切一切的病都可以看成“阴”病和“阳”病,阴阳处于相对、动态的平衡时人就健康,阴阳失衡人则生病。阴长阳短为阴病,阳长阴短为阳病,这个“正气”应该看成处于动态平衡的阴气和阳气的总称。

当体内阴阳不平衡,又六邪或七情过盛,内外的病邪就可以对它起作用了,就要生病了。

那么,邪是什么?黄帝内经也回答了,邪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点类似于哲学上讲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点击关注百医讲台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相似,都是象数思维,东方人讲定性“是什么?怎么回事?”,西方人讲定量“有多少?什么公式?”所以学中医、学哲学、学易经都要用象数的思维,多使用右脑。

上篇中说过,水液的五行变化形成了冰、雾、云、雨、露等不同的存在形态,地气和天气的五行变化形成四季,同样,能量的五行变化形成了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形态。

人与自然是同一体,自然界的变化也会作用于人体,迫使人体随之变化。这种作用力我们就称之为“六邪”。我认为,风、寒、湿三邪为阴邪,由这三邪产生的病可以称为阴病;燥、火、热为阳邪,由此产生的病为阳病。

六邪也不会单一致病,常夹杂混合在一起。如风夹寒为风寒,风夹湿为风湿,湿中带热为湿热,火中带燥为燥火,风寒湿同时侵袭诱发痹痛等。

六邪侵入后停留在不同的经络,病变部位就会不同。如:风寒湿三邪蕴留在膀胱经、胆经,引起这两经上循经疼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如果三邪客于胃经就会膝盖痛,胃脘胀痛等。

所以外邪侵入人体后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病症。

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什么?要治病必须先理清病邪是什么?在哪条经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选择能祛除这种病邪的,又能入这条经络的药来治疗,药到病除。

“经络”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词,因为现代医学用尽办法,绞尽脑汁始终没有找到“经络”这个东西。所以曾被认为是是杜撰的,更有人把中医也列入伪科学。

我认为”经络”是气血津液等流经的途径,就像飞机沿航道飞行,却并无航道这个实体。所以经络是一个方向,不是物质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因为它是古人发现的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在流经的途中施加作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足按、艾灸等都是利用了这个规律。点击关注百医讲台

外邪进入体内后混夹在气血津液中沿经络循环,所以要祛邪必须在它所经过的经络上下手。《黄帝内经》记载了大量利用针灸砭石熏蒸等祛邪的方法。

除此之外,古人留给我们的另一瑰宝《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详细记载了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后世的中医药学著作都在此基础而作。

除了传统的内服,中医还有非常灿烂的外治法,如:足疗(中药泡脚、足按、点穴等)、药敷、推拿、针、灸(指艾灸)、刮痧、拔罐、薰蒸、药摩(用药粉在身体上摩搓,对准经络使用)等。

外治法对准所在经络使用,祛邪效果快、准、狠。如我用中药粉给病人泡脚泡手,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脚癣手癣、胃痛、静脉曲张等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但是,大多数外治法不能滋补,祛邪而不扶正,如不配合饮食用药,再遇到外邪入侵,病会重蹈而来。推拿的病情反复尤快。中医的外治法因为没有副作用,安全可靠,更多是被商家所以利用,变成了“休闲”、“保健”的玩意,正宗的外治法生存空间反而很小。

外治法如能配合中草药内服、药膳、配餐,内外兼治,先祛邪后扶正,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神话”!

大道至简,我认为中医治病只有四个字“祛邪扶正”!!!绝非骗子所讲的高深莫测(一人一个说法,一人出一本书,谁知道看谁的?),也非庸医所说的“读破万卷书,临症动茫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最近的路只有一条,只有把握了中医要旨的人才能做到一剂病除。

用药宜简不宜繁,中药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很复杂的,用一味药能治好,绝不用第二味,这是药王孙思藐(偶像级人物)终其一生坚持的原则,看看药王自己活到一百多岁(有争议,在120~160岁之间)就是最好的佐证。文章来源于御冰台微信公众号。

感染性疾病西医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治疗方法是杀菌灭毒。这种针锋相对的“正面作战”可以迅速消灭掉病菌,但也有缺点和局限性:病毒细菌在与抗生素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明白了它的做战策略,于是他们通过自身变异来适应某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对它们就不再“敏感”,西医称为耐药性。所以抗生素需要更新换代,层出不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解决这种根源上的尴尬。

中医的作战思路与西药不同,中医避开正面与病毒细菌抗争,通过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丧失根据地,自然消亡。

脚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但是每个人脚上都有真菌,为什么有的人不患病,有的人患病?这是因为真菌寄生的数量超过了一定的量才患病,真菌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脚易出汗,加上穿鞋子不透气,很适合真菌的生长,所以容易患上脚癣,只要改变这种湿热的环境,真菌自然就灭亡了,病也就好了。

这是“釜底抽薪”之术,火撤走,锅里的沸水自止。我根据这个原理,用一些祛湿的药低温干燥后用中药粉碎机磨成200目以上的细粉给病人泡脚,治疗十几年的顽固性脚癣手癣,效果都能立竿见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出来的手足口病、非典、甲流、禽流感等都是因为环境的破坏,给这些病毒有生存的余地,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病的发生,非改善环境不可,可惜,这是万难做到的,因为环境破坏的根源在于人心,社会的种种危机,究其根源,最大的危机在于人心的危机。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心理、性格与身体无关,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一种意识活动。事实上,物质可以转换成能量再转换成空间,人体内的精一样可以转换成气再转换成神(意识或信息)。这就像冰可以化成水,再化成水蒸气。核能就是物质转换成能量,人类目前还不知道怎样将能量转换成意识,实际上网络就类似把能量转换成信息(意识)但还不能进入人的大脑,要有计算机作为媒介。

物质直接转化为意识的例子其实也有。气功师可以远距离把玻璃瓶中的物品移到他的手上,原理就是先把物品变成能量再变成意识,然后透出玻璃瓶到他手里,再变成能量,最后变成原来的物质。这是真实的事情,这种“隔怀取物”在国内不少气功师都有表演过。

可见,这些气功师的道行确实比爱阴死躺的'质能互换'要高几个进阶。要做到“隔怀取物”起码要练到气功的第二阶段“炼气化神”。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过是道出了质能互换的原理,色是指物质,空就是空间,物质和空间是完全一样的事物,物质可以完全转换成能量,储藏于空间中,而消失于无形;同样的,空间中弥漫的能量经过聚集后,也会形成物质。

明白了物质、能量、意识的互换,就不难解释七情对生理健康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阴阳和五行。阴阳是它的性质,喜怒惊为阳,忧思悲恐为阴;

五行是它影响的五个过程,过喜伤心(火),怒伤肝(木),忧思伤脾(土),悲伤肺(金),恐惊伤肾(水)。七情致病并非都是缓慢微弱的,有时也可以造成严重的疾病,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数十年寒窗,突然得到中了举人的喜讯,过喜而疯;冠心病的病人一时恼怒而突发心肌梗塞,当场晕迷或死亡;经常生气郁闷发火的女性十有八九得小叶增生,如迁延不愈随着年龄增大就有患乳腺癌的危险,这是因为肝气郁积;自尊心强,敏感多虑的人会形成气郁体质,严重者会胸闷气短,失眠心悸。

中医博大而精深,渊远而流长,方法多样,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不外乎“祛邪扶正”!!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才能做到扶危治病,悬壶济世。遗憾的是,“岐黄之术”自从被冠上“中医”这个词就在一天天走向衰弱,不知道他还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受住多久的考验,不知道何日才能重新受到重视,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