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灵壁之战使南军主力大损
建文三年(1401)三月底,南军大将领吴杰,平安率军出真定(今河北正定)去援助盛庸,走在途中就听闻盛庸在夹河被朱棣打败,于是只好原路退回真定固守。燕王朱棣打盛庸之后再次施计,令军士四出取粮,声言军中无备,诱吴杰、平安出城野战。
吴杰、平安果然率军出城,与燕军在藁城(今属河北)相遇。吴杰列方阵待战,朱棣以一部兵力牵制南军三面,自己亲率精锐猛攻南军方阵东北角。吴杰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将军,他知道对付朱棣的骑兵用什么最有效,那就是火枪队,吴杰把所有的火枪全部集结在一起。朱棣的骑兵还没有冲锋过来就已经被打残了,朱棣没有想到自己再一次陷入到了被动当中,对吴杰没有任何的办法,根本打不进去。就在朱棣即将别人夹击生擒的时候,又是平地一场大风刮向了吴杰,吴杰的手下睁不开眼睛,朱棣直接发兵攻下,骑兵一冲而过,吴杰大败。三次大风,都是在朱棣快要失败的时候才刮起来的,而且时机和方向都非常的准确,如果是一次两次倒还说的过去,可是一下子刮了三次,还都帮助朱棣转败为胜,这种现象已经无法用常理来解释了。燕军乘风全线出击,斩首甚多,追击至真定城下,又擒其骁将邓戬(jiǎn)、陈鹏等,尽获官军器械。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废周王)召回南京。同时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兵援山东。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燕军在藁(gǎo)城破南军后,紧接着破衡水、下东阿、陷沛县,并在邹县以十二骑大破明军运粮的后勤士兵三千多人,直围徐州。徐州明兵破胆,龟缩城内不敢战。此时朱棣决定和建文帝决一死战,绕过徐州,径趋宿州。
燕军行至淝河,平安率四万骑兵尾随其后,朱棣观察地形后,朱棣判断道:“滨河地带多树木,敌兵必疑我军设伏,淝河地平少树,彼不疑,可伏兵。”他亲师精兵两万,持三日粮,至淝河设伏。临行,他嘱诫诸将,一旦燕兵与敌军开战,立即在一路上命未投入战斗的士兵齐举火炬,以惊吓南军。平安大军将要到来之际,朱棣派数百的燕军快马迎敌。燕兵见了南军,故作惊慌状,丢下大批看似像金帛的袋子,掉转马头逃走,以诱引南军入伏击圈。南军士兵纷纷下马,争抢大袋子里的“货物”。打开一看,全是烂草。这样一来,南军骑阵就乱,就这样南军进入燕军的埋伏圈。
此时燕兵跃起冲击,平安知道中计,率军掉头就走。平安自率三千骑兵奔亡于北岸,燕王朱棣仅以数十骑人马,横挡住平安去路。平安手下有员蒙古族勇将名叫火耳灰,先前也在燕王朱棣手下为将。火耳灰识得燕王面目,手执兵器朝着朱棣奔来,却因战马突然摔倒而被擒。明军见状惊恐,大败而去。当晚,朱棣释放火耳灰等人,并以这些憨厚忠勇的蒙古人为贴身侍卫。诸将劝他小心,朱棣不听。北人质鲁朴实,朱棣看准了这点,故而用人不疑。
此时,平安驻军于小河桥南,朱棣驻军于桥北,相持数天。各自准备后,双方于清早交战。混战之间,平安左刺右杀,在北坂和燕王朱棣马头相对,此时,平安也顾不得“莫伤朕叔父”的诏令,举枪急击,数次差点刺中朱棣。双方大战一整天,各有死伤。
不久,南军粮尽,燕兵乘间袭击。恰适徐辉祖大军赶来,双方又大战于齐眉山,“自午至酉,胜负相当”。乱战之中,燕军大将王真、陈文、李斌等人都临阵被杀,于是诸将心生恐惧,纷纷劝朱棣:“我军深入日久,暑雨连绵,淮土蒸湿,疾疫多发,不如回军至小河之东,休息士马,再作打算。”朱棣坚持前进,他说:“兵事有进无退!现在我军胜势已见,如果反而掉头北返,军心马上解体!”众人之中,只有燕将朱能坚决站在燕王一边,苦劝诸将再做坚持,莫生退心。
建文皇帝也探知到消息,知道燕军正在苦撑,败象已露,方孝孺就劝建文帝说:“燕军很快就要败北,京师不可无良将。”于是建文帝马上下诏召回徐辉祖军入卫京师,这样一来,小河战场只剩下何福所率一支孤军与燕军相持。南军由于日久乏粮,何福下令移营至灵璧。当时,平安率骑兵六万人,护送大量运粮兵车前往何福营中。朱棣得知探得消息后,派精兵万余人阻挡平安援兵,并派朱高煦伏兵林间,等候双方混战后南军疲惫时忽然杀出助战。朱棣安排停当后,率师逆战,两翼骑兵扇形排开,直杀南军的运粮援兵。平安引军突至,截杀燕兵一千多人。朱棣见状,忙命步军纵击,横贯明军大阵,截断其军。何福见仗已开打,就也率军出灵壁而战,与平安合击燕军。
朱高煦见双方打得火候差不多,趁南军喘息之际,忽然率生力燕军加入战斗,朱棣又率后退的燕兵急转身,一齐掩杀南军。何福等人大败,杀伤万余人,丧马三千余匹,燕军尽获南军粮饷。何福所率的南军逃入营垒后,与众将集合议事,决定转天突围,闻炮声即开门冲出。没等天亮,朱棣已指挥大军进攻,燕军发三震炮,何福部下误认为是自己军营突围的炮号,争相推营门冲去。由于门窄不得出,明军自相纷扰,人马坠入壕堑。燕兵乘势掩杀,南军一败涂地。此战,除何福一人侥幸逃脱外,大将平安和陈晖、马溥(pǔ)、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成为燕军俘虏,军中的文臣、宦官一百五十余人也被俘虏。至此,明军主力几乎丧失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