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战役
繻葛之战,(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繻葛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开启春秋争霸序幕。
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鲁国以一比十人数比例打败齐国的战役,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成为春秋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泓水之战(公元前643年)此战规模虽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是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崤之战是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此战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此战是晋、楚两国的一次著名会战。楚军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因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鞍之战(公元前589年),此战是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晋国执政卿士郤子为报齐国戏辱之仇而发起的,尽管晋国最终胜利了,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此战是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击败秦国的作战,该战役双方出动兵马达十八万人左右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
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楚国的一次战役,此战以吴国胜利而告终,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晋阳之战((公元前455至前453年)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城邑攻守战,此战后,智伯亡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桂陵之战(前354至前353年),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孙膑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此战,魏军损失惨重,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失掉了霸主地位,而齐国经此一战,国力大增,成为东方大国。
宜阳之战(公元前308年)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三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制楚的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也是因太子横亡归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
伊阙之战(前294年至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即墨之战(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长平之战(前262年-前260年),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秦军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它在中原的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为其向东扩张、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邯郸之战(前259至前257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灭六国之战(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