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孙继胜的小宇宙
让梨这种事大家都做过,
为啥孔融名垂青史,你我默默无闻?
“来,融融,过来吃水果了。”
东汉末年,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孔端着一盘鸭梨招呼儿子。
孔融走过来看了看,因为刚吃过午饭,肚子还有点撑,就从中挑了一个小的。
“哎,小傻瓜,你怎么不挑那个大的吃呀?”
4岁的孔融眨巴眨巴眼睛,想了一下,说:“我年纪小,按道理就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哎呀我的妈呀,小小年纪就懂得长幼有序,礼貌谦卑,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啊,将来必成大器。
从此以后,这件事老孔天天挂在嘴上,逢人就说,搞得差不多全世界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
后来,此事被写进了经典少儿启蒙读本《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历朝历代都要求全文背诵。
孔融就此成名,成为广大青少年讲文明懂礼貌的榜样。
其实,这种事儿我们小时候都干过,没啥了不起对不对,为啥人家名垂青史,而你默默无闻?
这个,怎么说呢,太老实了我跟你讲。肚子不饿呀,吃不了呀,不喜欢吃呀。非要实话实说吗?学学人家孔融。
除了小孩会说话,大人会炒作之外,让梨故事能流传一千八百多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孔融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
查查家谱,孔融正经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时任泰山都尉,地方行政长官。也就是说,孔融不但出身名门,而且是个标准的官二代。
所以你懂了吧,让梨啥的并不重要,小蝌蚪的时候你还让过出生泳道呢,那又怎样?有些成功,你永远无法复制,跟孔融相比,在起跑线上你就已经输了。
到底是圣人后代,家学渊源。孔融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采出众,不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更是无可挑剔。
除了4岁让梨之外,在孔融成长的不同阶段,还陆续发生过几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 小时了了
10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京城洛阳,当时,洛阳有个文化名人叫李膺,孔融久仰其大名,专程前往拜访。
名人当然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何况还是个孩子。门卫问:“你谁呀?”孔融说:“我是李老师的亲戚。”门卫一听,不敢怠慢,赶紧进去通报。
李膺把他叫进来一看,不认识。就问:“你谁家孩子?我们是什么亲戚?”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请教过周礼,有师徒情谊,所以,你我乃是世交啊。”
当时有许多宾客在场,无不为孔融的睿智感到惊奇。再一细问,原来是4岁让梨的孔融,都说:果然是个聪明孩子。
有人不以为然,撇撇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聪明啊。
孔融一听,当即回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看你现在的样子,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那位被孔融说得无言以对,众宾客哄堂大笑。孔融在这件事中所显现出来的机智,一时被人们津津乐道。
∇ 扶而后起
13岁,孔融的父亲去世了,孔融悲伤过度,“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差点没哭死过去,以至于走路都要人搀扶。
街坊邻居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为之动容,都夸:你看人家老孔家的孩子,多孝顺。
由此,孔融又在社会上有了孝顺、重感情的人设。
∇ 一门争义
16岁,孔融的哥哥的一个朋友因罪被通缉,投奔孔家,哥哥不在,孔融很江湖,自作主张收留了通缉犯,法律上这叫包庇罪。
事情败露后,兄弟二人和孔妈妈都争着伏法,特别是孔融,哭着喊着要一人承担,史称:一门争义。把朝廷都给感动了,只治了他哥哥的罪。
就这样,孔融在黑白两道又留下了义薄云天,敢作敢当的美名。《后汉书·孔融传》总结说:“融由是显名”。
总之,从4岁让梨开始,孔融就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才智和德行,多才多艺,机智聪慧,能言善辩,礼貌谦让,孝顺父母,重情重义,年纪轻轻就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成为当时炙手可热,名噪一时的青年才俊,时代楷模。
当年,父母教育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孔融。
这样的人才哪个用人单位不喜欢,不断有公司开出高薪邀请孔融加盟。
孔融因此越发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慢慢地越来越骄傲,越来越膨胀,越来越狂妄,越来越目中无人了。
孔融最初在司徒杨赐手下任职,有一次,杨赐让他代表自己去河南尹何进家去送礼,因为何进马上要升任大将军了,领导高升,作为下属表示祝贺嘛,结果因为上门道贺的人太多了,一忙,把孔融给怠慢了,晾在外面半天没人搭理。
孔融当时就生气了,本来就不愿意给你们送礼,来了半天你们都没人招呼我,老子是堂堂孔圣人的后代,你当个破官儿有啥了不起的,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一赌气,不辞而别,把礼物又带走了。
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儿,这分明是让我难看啊!何进觉得受到了莫大侮辱,当即要派人追上去杀了孔融,手下劝解:知识分子就是这个臭毛病,假清高,大人如果因为这点事儿就杀了他,天下人会说您心胸狭窄,孔融是当今名士,粉丝众多,社会影响力巨大,依我看,不但不要杀,还应该举荐提拔,这样才显得您胸怀宽广,爱惜人才啊。
何进一琢磨,有道理,不但没有怪罪孔融,反而又把他举荐到更高的职位。
因为大将军何进的关照,孔融因祸得福,一路升迁,一直做到北中军候、虎贲中郎将,直到北海国相。
孔融在北海主政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政绩。
凭借孔子后人的特殊身份,孔融在北海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
据《太平御览》记载,说有一次孔融在路旁看见有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这分明是假哭嘛,肯定是个不孝之子,给我杀了!就这样把人家给杀了。
“哭坟不悴”的故事在北海迅速传开,从那以后,我的天哪,当地哭坟,一个比一个惨。
民间有歌谣是这样唱的:
南风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
南山南,北秋悲,命丧黄泉为了谁?
砍头只因——哭坟不悴。
到了汉献帝时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时,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掌舵人。
曹操,乱世枭雄,权倾朝野,且为人狡诈,生性多疑,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事名言,世人对其多有惧惮。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眼里,算个球!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动不动就出言嘲讽顶撞。
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攻下邺城,发现袁绍的儿媳妇儿长得挺好看,有心据为己有,转念一想:这样不是比袁绍小一辈儿了吗,算了,赏赐给儿子曹丕吧。
这种事按说也没啥,美女谁不喜欢呢,反正属于战利品,不用白不用对不对,别人都没说啥,孔融不愿意了,给曹操写信:“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当时没明白啥意思,回来问孔融:妲己后来赐给周公了吗?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
孔融淡淡一笑:“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以你们父子现在做的事情推断,一定是这么回事!
曹操这才明白过来,这是在讽刺挖苦自己,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类似的事情还有。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上讨伐一个叫乌桓的少数民族部落,孔融又讥讽曹操说:“大将军劳师远征那么弱小的部落,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公然嘲笑领导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
把曹操给气的呀,这种臭知识分子,仗着自己在社会上有点名望,从来就不听话,就喜欢较真儿,就喜欢跟领导抬杠。
有心杀了孔融,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把柄。
目无领导妄议朝政?不存在的,参政议政就是孔融的本职工作。以此为借口诛杀文化名人,而且是孔圣人的后代,光是社会舆论你就受不了。
还有。
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连军粮都筹措困难,喝酒就成了一件相当腐败奢靡的事情了,毕竟那个年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
而且,公务员上班时间饮酒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曹操就以“酒可亡国”为由,在全国颁布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站出来了:我反对!
孔融是谁,“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嗜酒如命,一天两顿酒,一次最少半斤,禁酒这不是要我的老命吗。
当即跑去跟曹操辩论: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高祖醉酒斩白蛇,开汉家四百年基业;汉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后来的光武中兴。无数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酒之为德久矣!”这么好的东西凭啥不让我们喝?
曹操:喝酒误国,实干兴邦,夏商两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错!夏商两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干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你这不是抬杠嘛,喝酒误事你总该承认吧?
孔融:大家平时工作压力那么大,不喝点酒怎么缓解压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话是谁说的?
曹操:你,你你,你给我出去!
妈蛋!怼领导还怼上瘾了你,这么多年来,你恃才傲物,处处跟我唱反调,老子对你一忍再忍,你还越来越放肆了,这次非弄死你不可!
此事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有记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作为孔子后裔,文化名流,意见领袖,对孔融的处理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虑社会影响,搜集证据一定要扎实,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让孔融的粉丝心服口服,要让社会舆论无话可说。
秘密成立的孔融专案组在认真学习领会了曹丞相的讲话精神后,立刻开始紧张的罪证搜集工作。
孔家儒学不是最讲忠孝吗,我们就从这入手,让人们看一看,满口仁义道德的孔老二到底是个什么货色,让他永世不得翻案。
建安十三年,朝廷接到实名举报,称太中大夫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罪状主要有三条:
第一,孔融曾在一次酒后,和狂士祢衡互相吹捧,孔说弥是“颜回再生”,祢说孔是“仲尼不死”。唐突圣人,狂妄无礼;
第二,孔融曾在一次酒后说过:“我是圣人的后代,当皇帝的何必一定要卯金刀(刘)。”招合徒众,图谋不轨,夺权篡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第三,孔融曾在一次酒后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啥意思?就是说,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罢了;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番言论就是放到现在说也是大逆不道,更何况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虽然都是酒后之言,但也足以惊世骇俗。
消息传出,群情激奋。
这么多年我们都被骗了!原来小时候哭父亲那么伤心都是假的,别人哭的不伤心他还把人家给杀了,这个骗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
建安十三年八月,赤壁之战的前夕,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太中大夫孔融被满门抄斩,享年55岁。
后世有诗曰:
客满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
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
│编 辑:小 丽
│图 片: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