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生节:此次新冠疫情,是否会成为医护人员待遇改善的契机?

也许很多医疗同行的人都未必知道,今天是国际医生节

这个节日早在1942年,一位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从而作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作为3月30日为庆祝日,设立为国际医生节。

如今大多数医护人员并不能庆祝这个日子,只因新冠疫情的蔓延,全球无数个医护人员都奋不顾身冲在第一线。

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他们便不选择把危险挡在自己身前。

有人会问:此次的疫情,是否会成为医生提高自身待遇的契机呢?

事实上,疫情的发生,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抱着“不计薪酬,不畏生死”的心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刻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感恩,但这种却有保质期,疫情平息,那些口头上的医护后盾是否还能记得起自己当时的承诺呢?

新冠疫情的发生,让我们都将大家目光短暂聚集到医护人员身上,放大矛盾与冲突。

若干个月后,当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了,医生还是原来的医生,患者还是原来的患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是,其实并未有什么改变。

比起歌颂,医护人员更需要薪资与工作强度的改善

我们经常都能在电视上看到不少这样新闻:xx医生生病打点滴依然坚持工作、医生术后不到48小时去探望患者中途倒下、医生过度劳累晕倒、猝死......

在2014年医学界曾发起一项“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数据,有9成以上的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26%的人工作为10-12小时,有13.5%的人每日超过12小时都在工作

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医院有没有足够的保证,以及医生职业生涯的职称等各种因素,让中国医护人员工作已经过度饱和。

再加上有92.7%的医生报酬较低,有43.26%的副主任医师、41.75%的主任医师每月工资仅3000-5000元,花费超过20年的从医年限,每个月却只能拿到3000-5000元工资,让这些医生们劳动价值有情何以堪呢?

医患关系,永远都是个命题

有人也会问:此次疫情,医患关系是否也会逐渐融洽呢?

在海外新冠疫情不倒灌的前提下,国内疫情逐渐平稳,医患融洽局面也快速消融,但这一切本质却在于-----此次疫情的临床救治费用是国家兜底,很多患者根本没花一分钱。

医护人员回归了治病救人最单纯的角色,患者依从性极高。

而在3月2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医生汤萌被病人用刀捅伤,致胸部、腹部多处受伤,目前正在该院ICU抢救。

医患矛盾主要在于钱,其次患者对疾病也没有认识,对医学性局限性不了解,认为交了钱就必须会有个好结果。

人本质上都是利己的,自己利益受到保障的时候,总是可以对保障自己利益的人不吝溢美之词。

但当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时,没有人管你是什么英雄,都是昨日黄花而已。

医患关系的本质,其实根本不是医生与患者,而是患者于医疗体系。

医生在这个体系里,根本不是规则制定者,同样也是被规则驱使的螺丝钉。

医患关系,本质是典型的弱者对抗模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抛开利益,空谈情怀都是幼稚的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