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砸6900万!肖战新歌的粉丝事件,背后隐藏怎么样的心理学

疫情还未彻底结束,

人们心理多少还有些许不安时。

这几天,人们顺着瓜藤从娱乐圈到财经圈再到娱乐圈,彷佛摸到了瓜田。

接二连三的瓜在疫情期间也为大众的茶余饭后增添了不少谈资。

而最近,肖战的唱片新发行,一时间,无数粉丝也开始打起“要为哥哥买别墅”、“要为哥哥拼这一把”、“被嘲了两个月必须打个翻身仗”等口号,开始大幅度冲销量。

于是,仅仅一天内,唱片的销量直达6900万,成功将周杰伦从榜单上“挤了下来”。

肖战出了一张专辑,底下的粉丝为了让自己的爱豆扬眉吐气重现顶流雄风,于是纷纷制定目标-----

忘了解释了,这里105张标准是针对不宽裕的学生党,属于门槛。

原本追星也很正常,但逐渐就开始变味了......

当然,也有一些理性的粉丝,也号召量力而行,结果却被群喷...

于是,很多原本经济不宽松的粉丝们,也都逼着氪金,甚至不惜一切,欠一屁股债也要买----

甚至有些“好学生”也不惜用助学金要买----

当然,也有些直接“用”家里的人的钱一下子买了几十张----

似乎已经不早是一张专辑的事,而是成为了是否是“合格”粉丝的生死之战,也带起了一股疯狂的消费浪潮。

买少了,直接给你“开除”----

买多了,鼓励你晒单---

甚至还要鼓励家人一起买----

这感觉有些“传销”的思路啊?

不过好在肖战也及时回应此事,他写道“给大家添堵了,别伤害到别人!”

随后工作室转发表示,“请停止诋毁造谣!”

事实上,从偶像角度而言,自然也希望底下粉丝能够量力而行,不希望盲目觉得自己可以为爱豆做很多事。

也希望通过自己,能够激励粉丝们为梦想努力,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追星何时变的如此疯狂?

70后,80后的童年已经开始慢慢脱离饥寒,但物质和精神财富始终不算宽裕,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或被上代影响:

勤俭节约,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的一切消费都要断了念头。久而久之,那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多数没有太大的消费欲望的确是发自内心。

纵眼望去,如今疯狂追星的热枕粉主力军追的多为娱乐圈的流量明星,且年龄多在十几、二十岁相当。

正值青春年少,能找到喜欢的事情本是不易,但为了追星甘愿成为月光族,宁愿自己生活落魄不堪的作风,实在让人无法直视。

购买偶像所有代言产品熬夜打榜,在粉丝群攀比送偶像礼物的品牌,在偶像工作室没日没夜的蹲守,只为见一面,甚至不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追星何时变得如此疯狂?

明星和粉丝是什么关系?

有些人一听到“粉丝”两字,就会刻板的带上负面标签“不理智”“脑残”“幼稚”等。

是的,我们总能看到粉丝人群中的这个群体,但不得不承认,依然有理智的追星粉。

但“粉丝”到底在社会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粉丝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

而这个群体达到一定人数时,就代表了“追星”是社会上一个群体的社会行为和群体意识。“追星意识”的建立后,便会驱动粉丝为偶像甘愿消费的行为。而这种“消费”的心理在粉丝群中却参差不齐。

追星到底是什么心理?

“粉丝”的本质是“消费者”,为何我们会迷恋上明星呢?明明他们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也根本不知我们到底是谁,为何我们还如如此疯狂,如此爱慕呢?

事实上,心理研究者就针对这件事,从而研究出一种心理----Parasocial Relationships(拟社会关系),简称PSR。若你非常了解一个人,甚至迷恋或爱生了TA,但TA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很显然你身处一段“拟社会关系”里。

这种单向的关系,最为常见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有人追颜值,有人追歌声,

有人追励志,有人追演技……

总之,追求不同,但都不外乎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寄托。

值得大家深思的是:“粉丝”的消费群体和社会上一般消费群体在心理上却有很大不同。

一般消费者只是单方面的消费体验,例如我购买一台电脑,我对电脑的体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种好坏的体验进而影响我对厂家的评价。

而粉丝对明星的消费建立在由“里到外”和由“外到里”的双重关系。

例如,粉丝花钱体验的不仅是偶像的作品、人设,更多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偶像)给一群活生生的人(粉丝们)带来了单方面情感投入。

也就是说,明星对粉丝可能更多的就是“商业化”,说的客气点就是单纯的“感谢”

感谢你喜欢我,感谢你花钱购买我的作品等,除此之外,貌似没有其他。

但对粉丝而言,粉丝对偶像会产生神圣的崇拜,幻想化、理想化,甚至演变成“私有化”。

没错,粉丝消费者有着一种深深的“自我主体的消费”的心理。

为看偶像一场演唱会辛苦排队到自我感动,偶像结婚,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三天三夜,痛恨,难过,“白瞎我等你三年”……

是啊,这荒谬的等待,偶像可曾知道半点!?

当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是无分辨能力的消费者。

一些粉丝理智追星,我喜欢你的歌,愿意花力所能及的钱下载,但只是单纯的喜欢你的歌,你是否结婚,出轨,丝毫不影响我对你歌曲的热爱。

说白了,“追星”就是把“喜爱”转向“消费”的一种经济模式,它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商业行为。

更何况,由粉丝支持起的那些营销者,每时每刻都在琢磨你追星的内心需求,甚至模糊你心里作为“消费者”的身份。

追星的人,其实追的是自己

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优点不应该被众人妖魔化的扩大。

你我也是普通人,追星也只不过是人生中一个小乐趣,可大可小,可轻可重。

追星,本质上其实是追你自己,你其实是为自己设计着一个你理想中的生活人设状态,你想成为什么人。

其实最终追来追去的,只是自己影子。

不盲目追星,更不要因为追星丢失人生方向,你有比追星更重要的事做。

最关键的是,每一个追星的人都要知道,你崇拜到底是什么,为何会喜欢他/她,同时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离你的偶像更近。

毕竟,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你去爱的人,除了父母,还有你的自己。

参考文章:

【1】Jail L. Derrick & Shira Gabriel & Brooke Tippin (2008),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discrepancies: Faux relationships have benefits for low self-esteem individual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Holger Schramm & Tilo Harmann (2008), The PSI-Process Scales. 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 Communications.

【3】Perse, E. M., & Rubin, R. B. (1989). Attribution in 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