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不敢面对这个忌讳,这部豆瓣8.9的纪录片告知了真相

若你的人生只剩下3个月,你会做什么?

是完成自己想干的事儿?

还是什么都不做,安静等待死亡?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演员万茜也曾经说过这个问题,

并同时也介绍了一部纪录片-----《生命里》

而这部豆瓣评分8.9高分的纪录片,

里面40个人物即特殊又普遍,都是一群“等死的人”。

“死亡”病房里的人生五味

对于“死亡”,国人一向都视为忌讳。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能不面对死亡,看着至亲离我们而去,朋友与我们告别,自己是否会“行将就木”?

而《生命里》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一部分人的答案,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一个特殊的病房-----癌症晚期患者病房,这里患者大多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对他们来说,积极治疗已经没太大意义。

在这间病房里,几乎每两天就有人逝世,一些患者初来就忍受不了,认为这里根本就不是医院,原本用来救人,怎么没多久隔壁的那床人就不在了。

就连监管生死的新来护士,也感慨这里一切就像地狱,她们无法延长患者的生命,只能帮助他们在最后时光里尽量能够走得坦然,能够走得舒适。

面对生命的倒计,

每个患者都有自己无法忘却的回忆,以及放不下的牵挂。

有的患者怀念自己年轻时在新疆吃的哈蜜瓜----

“在新疆吃这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的......”

有的患者在悼念自己年轻时抗战胜利的英雄时光;

而有的患者在临终前,不断翻阅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为自己身后事做好打算。

在死亡面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面对冷冰冰的死亡,总因亲情、爱情以及友情而同时放大。

有个癌症晚期的患者,最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即便已经无法力气能够下床走动,但这位患者还是要求医生能够帮助他努力锻炼,希望能够多活两年。

但由于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只好告诉他已无法再能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黯淡。

在女儿面前,他尽力露出笑容,希望能够少让女儿操心。但女儿离开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眼泪,感慨自己女儿从出生到现在,30多年都没为自己考虑,只考虑父母。

他希望自己能够多活两年,能够看着自己女儿出嫁。但现实是残酷,在住进舒缓疗护区25天后,这位父亲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舒缓医疗,帮助他们有尊严离开

或许对于这些患者,痊愈已经是遥不可及,唯一能离开病房的机会,也就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

面对为期不多的生命,他们无疑是能够看到自己儿女结婚生子,能够孙辈环绕膝下;

又或者能看到曾经离别的爱人或旧友,想回到故乡,回到那熟悉的童年岁月.....

即便不能战胜死亡,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体面,有尊严离开。

什么是舒缓医疗?

自从上世纪60年代,舒缓医疗来源于临终关怀运动医学分支,这种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专注于提高临终患者最后的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家人一起共同面对。

通过预防或减轻患者的痛苦,尤其是控制疼痛以及并发症,能够让患者以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上的支持和辅助。

也许有人说,都不能延长患者性命,

那是否违背了医学的“救死扶伤”的原则呢?

实际上,舒缓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还会对疾病的治疗起到正面影响。

曾有人对晚期胃癌进行研究,发现与直到生命终点还不断进行有创检查治疗的患者相比,进行舒缓医疗的患者不仅活得更好,而且也活得更长。

都知道优生,

却不知道“优死”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在美国,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舒缓医疗团队;

在日本,99%的日本人会选择通过舒缓医疗步入死亡。

而在我国,即便是医疗工作人员,

依然有很多人对这概念或学科严重认识不足。

在很多人眼里,死亡是忌讳,

更多会偏向“积极治疗”,回避死亡。

舒缓医疗并不等于放弃治疗,

并不等于扔下亲人不管,

而是一种新的方式与态度去面对死亡。

对于有些人,比起死亡,更害怕自己的不堪与无力赤裸裸暴露在大众面前,但亲属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能让他们可以“如愿以偿”。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谁也无法控制离别,唯一能做就是好好把握当下。

人,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更要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