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现象一出现,提醒你:离“爆肝”不远了!
每年体检时,总能看到消化内科门诊量要比以往高得多。
这些求诊者手里都拿着一份超声报告,结论处写道:脂肪肝。
脂肪肝,到底是怎么回事?
《柳叶刀》子刊:长胖的年轻人,脂肪肝风险高那么多?!
在今年5月份,权威杂志《柳叶刀》子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就曾发布一篇研究,文章显示:在肥胖流行的大背景下,年轻人中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健康负担逐渐加大。
由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团队组织一项实验调查,通过英国Avon地区当地出生1990年代的14000个孩子以及家庭,在针对4021名受试者中,调查脂肪肝和纤维化的患病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通过数据显示,目前有20.7%的年轻人被认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脂病变,有10%属于眼中的肝脂肪变,结果与血清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的表现一致。
而这些患者,绝大部分都是因肥胖引起,数据显示:相对于正常体重人群,超重人群发生肝脂肪变的风险是前者的5倍,肥胖人群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7倍。
脂肪肝,顾名思义就跟肥胖有关
目前全世界的肥胖率正在逐年递增,世卫组织已正式将肥胖列为疾病行列。
美国肥胖率31.8%约占世界人口的5%,绝大部分肥胖人群是中产阶级以下收入的人群。但美国肥胖人群的医疗福利费用高于正常人的1400美元左右,因肥胖产生的医疗费用,接近1500亿美金。
(肥胖一直是美国公共健康最棘手的问题)
为何要拿美国作为例子呢?
由于现如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国民体质以及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向发达国家靠拢,尽管现在肥胖率没有超标,但未来也会继续攀升。
但肥胖大概率会带来脂肪肝等疾病,脂肪肝最终可降低人体免疫与解毒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可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加重糖尿病等危险疾病,不可忽视。
目前,全球100个普通成年人中就有20-30位脂肪肝患者,在肥胖症患者当中,其比例更是高达60%-90%。
而在我国脂肪肝发病人数更是迅速增加,甚至还出现低龄化趋势,如今沿海地区的脂肪肝患病率可高达15%。
患上脂肪肝的人,
常会有以下四种身体变化
第一,身上有红痣或者蜘蛛痣
绝大多数人体上都有痣,这些痣并不一定是脂肪肝的表征。只有红痣和蜘蛛痣才是脂肪肝带来的,这两种痣和普通的痣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蜘蛛痣是呈放射状向周围发散的痣,而血痣就是内部像包裹着血液一样。
第二,出现肝掌
什么是肝掌?
正常人的手掌都是正常和皮肤一个颜色甚至比皮肤颜色要浅一些,肝掌是手指根部手掌边缘出现大面积发红或者是块状以及点状的一种状态,有可能就是肝脏的一个预警信号了。
一旦发现这个危险信号,最好是到医院做一些关于脂肪肝、肝炎或者肝硬化的相关检查。
第三,乏力易疲劳
若近期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还经常感到乏力易疲劳,那有可能是自身排毒不那么顺利。
因为肝脏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毒,排毒不好会影响人体就会感觉不轻松,因此如果您有脂肪肝,且近期无故乏力,一定要注意是不是脂肪肝病情恶化导致,尽早护肝食疗改善病症。
第四,消化功能异常
肝脏是我们重要的消化腺,一旦肝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影响肠胃消化器官的消化作用,由于肝脏会分泌一些酶类物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运作。
一旦肝脏受到影响,分泌酶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食欲不振、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
一旦出现脂肪肝,是否意味着减肥就行?
有不少患者会认为:脂肪肝不就是脂肪太多嘛,那减肥岂不就好了嘛。
但话不能说的太过绝对,并不是所有脂肪肝只需减肥就能治好,对于大多数轻、中度和少数重度脂肪肝患者,减肥无疑是逆转脂肪肝最佳策略。
值得一提,减肥可不是只是节食
如果过度节食,可能会减少负责运送脂质的蛋白,反而还会加重脂质在肝脏内堆积。
因此这就为什么我们总要说-----管住嘴,迈开腿。
所以除了低糖低脂的均衡饮食之外,要想减肥还需要保证每周4次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分钟。
若想依靠减肥来消除脂肪肝,还需要时刻关注自己BMI指数,一般体质指数至少降低5%,那么才能更好控制脂肪肝。
参考资料:
【1】Kushala W M Abeysekera, et al., (2020). Prevalence of steatosis and fibrosis in young adults in the UK: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DOI: 10.1016/S2468-1253(19)30419-4
【2】Elisabetta Bugianesi. (2020). Fatty liver disease: putting the spotlight on a silent menace for young adults.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DOI: 10.1016/S2468-1253(19)3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