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舂河畔党旗飘,村民共护母亲河||柏家坪镇眼头村两委带领村民清洁母亲河舂水河纪实……

前些日子,东西两舂水河洪水大涨,许多地方都漫过河堤,形成洪涝灾害,各种尼龙、塑料袋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沉进低洼之地,像联合国的“万国旗”一样漂着,既难看,又污染环境。

7月19日,从老家群里发现了一大批美丽而又熟悉的照片。他们拿着各式各样的工具,来到舂水河边,清理河道垃圾。一看照片,大多数年都是我认得的。觉得应该为故乡的亲人们做点什么。于是有了这篇推文。

眼头村清理河道垃圾的大军在村支书李永清、村长李之旺的带领下出发了!

河堤边眼头村群众不怕苦、不怕脏认真细心地捡拾着垃圾

自己的家园自己爱,守在眼头村的村民个个很积极

清理现场,大家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清理河道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老村支部书记李土荣披荆斩棘,捡拾着挂在杂棘上的白色垃圾,很有典范作用

老党员李土龙七十五六岁了,还提着胶桶,认真地干着……

党员退休教师李国全在荆棘边捡拾着各色垃圾

他叫李国宣,他划着皮船可不是抓鱼虾,而是发挥特长,捡拾近水的各色垃圾。他不是党员,可也十分极积,值得点为他点赞。

这位帅小伙正将大家将来的垃圾用拖斗车装运走。比我小太多,我不晓得他的名字,帅小伙,不会生我气吧?

为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点赞!

附眼头村简介

眼头村,古称广头、厂头。最早建村于明朝天顺初年(1460),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据族谱记载,始祖为李绍祥和李文宽父子。明清及民国时期,今四元山建制村下的十多个自然村均属眼头所辖,解入后才成为一个独立大队。明清时期属东乡所辖,民国时期为花桥乡。1949年11月17日宁远和平解放后先四区,1958年属柏家坪(先锋)人民公社广头大队,1961年属双井圩人民公社红星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恢复广头之名,但从此就书为眼头。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属柏家坪镇眼头村,2015年区划调整,仍旧。

眼头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离村三四里的上游有两和石坝,一叫牛轧坝,一叫三公坝,灌溉着四元山、眼头、红坝等村舂水河两岸的农田。村里原有两株枫木树,在五百年以上,是村里的标致性建筑。据长辈讲,村里原来是石围墙的,好像是在58年大跃进撤掉了。附近十里眼头是第一大村。

东舂水河像撒娇的女儿缠着她的左膝;雄伟挺拨的大坝面山像一位壮汉秀出健美的肌肤;隔河而望的是大观岭,他从北迤逦而来,把青龙的五瓜伸进河里,给村庄增添了无限的灵气;南望莲花虹桥,其间数千亩良田美池,鸣晓苑流,鱼戏新荷,好一幅人间仙境。

眼头是讲平话的地方,小编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还不太会讲官话呵。“朝古大王”其实就是平话:“朝”指“朝廷”,平话也读“朝”;”古”讲平话就是“过去”、“死亡”了的意思;“大王”就是皇帝的土俗称法;“朝古大王”的平话意思便是:朝廷死亡了的皇帝,即“流亡皇帝”之意。

今柏家坪镇眼头村,原名厂(本读ān,但宁远北路读为“眼” ,南路人读“应”)头,这个村名自立村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到上世纪九十年,为避不识此字的人念错,开始改用“眼头”。根据民国《宁远县志》的解释:厂头得名是因村立四圆庵前头。原四圆庵又称四圆山,后人简写为四元山,其村民国及民国前均属厂头村辖,故四元山村的田地山场互相参错。

从这份县志记录中,完全可以确定四元庵在民国及以前属厂头村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