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变证—(五)火逆证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属纲领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邪气要入里,倾向于阳明。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心里发冷叫栗,然后自己大便下利了,战栗而解。脾家实腐秽当自去,也是这个意思。

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在没有作解的时候,还没振栗,大便自下利。原因是火迫劫之,阳热的势力偏于上,正气、真正的阳气不能够下达,成了隔绝的病态。阳气上逆则呕,阳气不能下达则失溲,控制不住大便,欲小便,或者足下恶风,这是指阳气来说的。然后是津液,阳郁于上,津液不能下达,所以大便要硬结,不言而喻会有燥烦、谵语。阳明病燥热要逼迫津液外越,一是汗出,一是小便多,一是大便下利清水,而燥屎出不来。如果这时候小便不频数,说明津液能还于胃中,调和肠胃之燥,能下来大便。大便下来意味着津液能够下达,阳气也就能下达,二者是并行不离的,胃气也就能下达,这个都是统一的。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气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谷气者,阳气也。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下,故足心热也。

阳气阻于上,阻于内的现象临床都有,如果只根据怕冷畏寒就用附子是不行的,可以用大柴胡汤。阳郁于内可见小便黄,大便不痛快,舌苔黄,心烦起急脾气大,脉沉弦,按之有力。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火邪伤阴内热。劫汗时汗出要多,风邪加火邪,血气流溢,血液被破坏,身上就发黄。阳盛是指邪说的,阴虚是指正气说的。阴阳俱衰竭也是指正气说的,只是气血。阳热之邪在上,如果从汗而解,叫做热越。现在热气盛,阴气虚,热越不出去,所以但头汗出。热邪出不去就在体内攻伐,影响中焦,伤了脾胃之阴,就腹满,影响到肺就微喘,影响上焦就口干咽烂,影响到肠津液不润,就不大便。不大便久了就谵语,胃阴虚了就出现哕。火劫属于温热病的晚期,俗称呃忒温,声音很大。四肢躁扰不安是阳热之邪的反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热之邪太盛,手足就躁扰不安,捻衣摸床,精神有一点混乱。反应阳热之邪太盛了,正气也就是阴分太虚了,很危险。预后要看它的化源,阴阳的化源,津液的化源。如果小便利,说明阴气还未竭,阳气化源还在。

不要被火邪固定思想,凡是阳热之邪伤了阴分,也包括温热之邪,同样可以用这个病理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如果温病误用了麻桂,也就是这样严重。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就是表像伤寒,实际不是伤寒,而是伤寒的类证。比如温病初期。脉不弦紧就是弱,弱是对比之词。桂枝二加越婢一汤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这是温病,要按照温病的治法,甘寒辛凉,要照顾阴气。也不能用麻桂治疗。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热伤阴络,火邪迫血而血下行。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火邪又助长了阳邪,必发躁也。六日传经尽,至七日再到太阳经,则热气当解。若不解,热气迫血下行,必清血清厕也。我们处理这个问题还要治火邪,和一般的大便下血要分别。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热伤阳络,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数脉主热,但见于微,数而无力,多因虚热,多属内伤,正气不足。有些发热是自身阴阳不和,并非有外邪。灸是助阳的,能够动阳。已经有虚热,正气虚或阴虚有热。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遂为烦逆。烦逆不是很具体的心烦呕逆,烦是热,逆是火逆。灸本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骨焦筋伤,血散而难复也。这三条,清血,唾血,血散脉中,最后一条伤血最严重。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火痹证的形成及临床表现。阳壅盛于上,下边得不到阳气的温煦,从腰以下四肢沉重而痹,就有麻痹不仁的意思。上条说的血,这条说的是气。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脉浮,汗出而解。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发汗后表证未解。医生看心下痞硬又用了烧针,火热扰于心胸,导致心胸不宁。最后有心下痞,表里气俱衰竭,虚烦,所以这个病正气虚。青黄色就是绿色,出现肝木来克脾土的颜色,加之皮肤和肌肉的瞤动,这是肺脾之气皆虚。

1.桂枝加桂更加桂—心阳不足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第一个方面,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可能有点感染,邪气从针孔而入,诱发肾气发动,寒邪和身上的寒气勾结。第二个方面,“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气乱则肾气乘虚而上,发为奔豚。

心阳不足,分为寒气、水邪、郁火上冲。水邪常见,豚为水畜。《神农本草经》桂枝能治三个气,一是上气咳逆,如咳逆、悸,心跳,只要是气从底下往上来的。水要往上冲得有个东西激发,往往和肝有关。陈修园认为桂枝有疏肝下气的作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和这一条就能结合起来;二是开结气,结气喉痹,桃核承气汤;三是补中益气,强健脾胃。桂枝还能补心阳。

方有执认为是加肉桂,临床也有效。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阳虚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赵本有“去皮”二字) 甘草(二两,赵本有“炙”字)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论述火逆而致心阳虚烦躁。烦躁是惊狂的轻微阶段。这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的轻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亡心阳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赵本医统本并作腥。味辛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和麻黄汤汗出太多,或者下之后亡肾阳不同,这是亡心阳。汗者,心之液。心属火,以照耀为意,心为阳中之太阳,一是要能动,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志。古人有水火两个比喻,火能助物,水能鉴物,肾之精和心之火互相配合。

亡阳则心不能主神,加之火邪的扰乱,故惊狂,起卧不安。心阳虚,胸中就容易产生痰水,必然也会影响心神,所以这个病亡阳的同时夹痰。桂枝甘草补心阳,姜枣调和营卫,龙骨牡蛎敛神,蜀漆祛痰去水去饮。

蜀漆是常山的幼苗,治疗疟疾,化痰,易恶心呕吐,现多配合温胆汤。用一钱到一钱半。陈修园认为龙骨牡蛎也有化水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火逆

    太阳六十六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 ...

  •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火逆证

    下面我们谈火逆证.火是指的火疗,逆是指的错误,火逆证就是错误用了火疗而导致的变证或者坏病,变是变化的变. 火疗都包括哪些方法呢?我在讲第6 条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包括火针.火灸.火熏.火熨.我在讲第6 ...

  • 赵桂芝---太阳变证诸虚证的证治规律

    仲景<伤寒论>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对太阳病变证中诸虚证治疗时,谨察病情之轻重.标本之缓急.以及虚之所在.分而治之. 正损轻微可不药而愈.本是太阳病证 ...

  • 郝万山讲伤寒论36讲 —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第36 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病篇已经接近了尾声.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心下痞证,特别是上次课重点讲了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 作为这三个泻心汤证,它 ...

  • 36、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太阳变证—(六)结胸、脏结及类证

    太阳变证—(六)结胸、脏结及类证

  • 第一集《太阳变证证治举例》| 郝万山

    太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太阳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 ...

  • 第二集《太阳变证证治举例》| 郝万山

    太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太阳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 ...

  • 第三集《太阳变证证治举例》| 郝万山

    太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大类.太阳病变证最多,是太阳病篇的特点之一,也最能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