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铜王”王文银:狂徒与隐士混合体,逆势赌对3次世界危机

2013年7月10日,深圳福田区福中三路市民中心C区,深圳市政府办公会议会场。

在轮到经济调度议题的时候,时任市长许勤突然插话问了下:7月8号《财富》中文网发布今年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我们深圳有家名叫正威国际的企业入选第387位,谁来给大家介绍下这家企业?

偌大的会场,这时候安静地,连掉一根针都会发出声音来,几位经济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面面相觑。

大家都不知道,这家正威国际是哪里冒出来的?散会后,市发改、工信、税务等部门连忙组成调研组,来到福田区红荔西路8133号正威总部。

至此,正威国际以及董事长王文银才被放在各路媒体聚光灯下。

01

王文银出生在安徽省的潜山县,该县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周时,属于古皖国封地。这里的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就连安徽省的简称“皖”也即源于此。

说起《孔雀东南飞》,大家不陌生,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故事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就是发生在安徽潜山,而诗中男主人公是潜山河湾村人,与我们的“世界铜王”王文银是老乡

旧潜山县志曾记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王文银的父母亲是山沟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家里的主要收入靠加工舒席。

为了让王文银能走出大山,父母俩对王文银倾注了许多心血,小时候的王文银也是十分懂事,小时候他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割猪草喂猪,周末不是放羊,就是在田间地头卖力气。

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十分优秀,而且一心要出人头地,到城里上高中的时候,他还叮嘱家人要把小学初中书本收集好,他信心满满地说,自己将来万一成名了,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

1989年,21岁的王文银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南大天文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很高,高到孤独求败,直到近些年,北大和中科大的天文后来居上,才与南大天文并列。

南大天文学专业,整个4年时间,每天都是对着浩荡的星空,王文银觉得个人在历史长河里实在太孤单,而校园里的他们又像是隐士。

南大天文学毕业后,同班的许多人选择继续深造,但是王文银无心在科研,1993年大学毕业,王文银被分配,来到了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

高桥石化成立于1981年11月,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

王文银来的时候,公司财务每月给他打400元工资,现在看来很低,但是当时收入水平要比市里一般企业高。

南京大学的牌子,在江浙沪一带还是十分吃香的,如果按部就班的下去,凭借王文银的脑袋瓜,也可以混的风生水起。

此时上海的开发形势是如何呢,就在前一年,1992年1月最后一天,邓小平同志乘专列抵达上海,语重心长的告诫说,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了。现在浦东的开发只能进不能退,而且也没有退路,浦东开发是晚了,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

而此时,南方广东深圳的改革已经是风起云涌,在那里许多做法已经突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催人奋进革新,效率就是金钱成为了共识。

到底是留下来,在国有企业按部就班的发展,毕竟留在上海,也是个充满机会的选择。还是到遍地是黄金的深圳去呢?

这成为摆在王文银面前的一道难题,他想起了自己大一时候,在南大图书馆看到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生还是死 这是个问题”。

下海经商是90年代的主题词,王文银不想辜负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显然400元的工资是捆不住他心里希望的手和脚的。

他第一次露出他狂徒冒险的一面,他写了封辞职信,从财务那里拿到了当月的工资,在同事们的惋惜眼光里,走出了单位。

02

2013年,是王文银来深圳的第20个年头,一次,他坐车路过深圳罗湖区,感叹深圳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他回忆起,1993年他一脚踏到深圳火车站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栋二层结构的简陋楼房,黄白色的墙壁显得很破旧。

火车站前也是乱轰轰的,只有两路到东门的公共汽车;广场到处横七竖八停着一些等人的载客摩托车。南腔北调、光怪陆离在这里汇集,又在这里散去。

当时王文银举目无亲,来的一路上,车子走走停停,除去吃饭,他的口袋里也仅剩下几十块钱。

在火车站小旅馆醒来后,王文银来到罗湖区宝安北路人才大市场,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各个展台都在拉人,似乎来到这里,你就是金子。

那个年代的深圳,真是让人有种家的感觉,来了都是深圳人,这句话不是随便留在嘴边讲讲的。

而上海却是对外人戴着有色眼镜,张口闭口“阿拉上海人”,其他都是乡下人的感觉,所以同是异乡人的王文银天然感到他与深圳十分的契合。

让王文银没有料到的是,让他找工作受挫的却是,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南大文凭。一个上午下来,不少工厂人事科科长对他南大天文学专业真是嘴上恭敬有加,但就是不予录用。

当时深圳许多工厂是做“三来一补”,从香港进口原材料,加工出口,再转入内销。工种十分简单,就是要许多来自四川、湖南、重庆的打工妹、打工仔,而不要只会理论的名牌大学生,特别是王文银头顶着天文学专业,更是让他们敬之三尺。

无奈之下,王文银再次暴露他不按常理出牌的特质,第二天上午,他来到了一家名叫恒都电子材料的的香港企业,当时对外招聘的是仓管员,职位要求中专以上。

王文银拿出了自己高中毕业证,负责招聘的人事科科长觉得他谈吐条理清晰,讲话逻辑性强,就马上录用了他。

王文银切身感到文凭有时候并不是硬通货,有时候人不能走常规路,冒点险说不定会取得出其不意的结果。

恒都电子材料是个香港人创办的企业,主要是做生产电线插头,王文银负责对出库入库的材料进行登记。面对眼花缭乱的电线、零配件,王文银发挥了他爱思考的特性,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他就像个隐士一样,暗暗地就把工作流程、各种线路名称等逐一记在了脑子里。

每当遇到要底下车间要调货的时候,配班的其他仓管员要翻阅账本才知道库存,而数字已在王文银的脑子里飞动。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春节后的第一天开工,香港的老板来了仓库看望大家,随口问仓库部的负责人:“节后开工了,现在我们的S415线缆还剩多少数量?”总经理赶紧转身去翻台账,站在一边的王文银秒答:“报告董事长,还剩下1252个。”

半信半疑之下,老总让人核对下仓库记录,结果一字不差。随后老总又问些其他数据,王文银都对答如流。早在念小学的时候,他就曾经给校长提过建议。

这天他故伎重演,在现场向老总提出自己改进意见建议,因为他觉得仓库最能够反映一家企业运行的状态。

3天后,王文银被人事科长叫到厂部,宣布了董事长的任命,他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库房管理部总经理助理。

后来王文银的直接领导刘昭林一次对他说:你从一开始就不是来打工的。刘昭林回忆,在恒都,王文银眼里看到的不止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公司的经营、管理,他都很上心。刘后来也离开了恒都,跟了王文银,这是后话。

在这之后的3年里,王文银就像明代的张好古一样,张好古是连升3级,而他连升8级,一直升到恒都总经理的职位。

在担任总经理期间,王文银新点子颇多,首先打破论资排辈,英雄不问出处,10多个年轻人提拔为中层骨干,同时对销售提成做了大幅度调整,重点向一线员工倾斜。

自己亲自跑销售,一年跑遍了全国500多家地市,200多天在外面飘着。结果当年恒都的业绩就增长了300%。恒都公司的总裁曾经这样评价王文银:“大部分人营销人员是撞墙立刻回头,而王文银如果撞到了墙,肯定会在墙上打个洞,然后将洞扩展成一扇门。”

许多年后,当年接触他的人都回忆,“我们不是在跟一个天才对话,就是在跟一个疯子对话。”接触过王文银的人士如是评价。

1996年年底,恒都的财务给王文银发奖金,他赚到了人生第一500万。从一年4800元的收入年收入500万,王文银只用了5年的时间。

1997年年初,王文银带着500万,离开了恒都,就像当年他离开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一样,也是在同事们异样的眼光里,打一辈子工不是王文银的理想。

03

离开恒都的王文银,在深圳创办了携威电源线厂,专做电源线买卖,因为这几年下来,他实在是太清楚这个行业的规律了,他知道这些包裹着塑料皮线的金属就是金灿灿的金子。

自己出来创业,王文银知道要谨小慎微,这个时候,他深藏住狂徒一面,把自己隐士的一面发挥淋漓尽致,每天不管多忙,他都要读一本书,汲取在中国经商之道。

王文银决定要在市场里抢得先机,必须先做人再做事,改变当时通行的压货款做法,对于上游供货商他先付款再拿货,对于下游客户他先发货再收款,虽然风险巨大。好在幸运在他这边,王文银经营地比较顺畅。

所谓厚积薄发,王文银的成功更大的因素在于他的狼性,在于他能够从危机中敏锐捕捉到机遇,本世纪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全球金融风暴等3次经济危“机”,却是成为他攫取财富的最佳时机。

王文银就像是一个高明的赌徒,他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除了再次验证他的预判外,都带来不同寻常的丰厚回报。“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机遇,让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他曾总结称。

1998年,王文银遇到了东南亚金融风暴。就在别人因产品卖不出去苦恼的时候,王文银却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趁着那个机会低价分期买了100台生产设备,提前把公司的产能翻了5番。“几乎十年左右都会有一次全球经济的震荡,每3-5年中国就会有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王文银说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

真被王文银说中了,等工厂建完后的1999年1月,国内4万亿大投资来了,王文银的工厂第1个月就实现盈利,第3个月,月销售额就从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王文银将携威电线改名为正威国际集团。

第二次是2003年赶上“非典”。同行的企业纷纷放慢投资,此时的正威集团经过多年积累,已在电源线领域崭露头角,产品已经基本涵盖上下游产业链的绝大部分。

王文银想,如果世界毁灭,要钱有什么用?倒不如赌一把,买矿!他一口气买了全国的五六家铜钨矿。

2005年,安徽铜陵一个年产30万吨铜项目招商,项目需要28亿的资金,正威集团年销售额50多亿,自己集团对铜原材料的需求每年才3万吨。

“钱没有可以借,但是这个铜矿得不到就永远失去了,全国每年需要的铜原材料可是300万吨,都是进口来的,开发这个铜矿代替进口不更好吗?”

当时有人嘲笑他:“你一个造电线的买什么矿啊,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这个疯狂举动一度遭到合作伙伴和家人的反对,因为在当时,电源线行业的产业链条一般只延伸到铜加工部分,而购买铜矿无异于一场有去无回的赌博。

当时,厂房用行业内最顶级的标准德国西马克设备,西马克的设备要付全款,王文银跑到德国,跟西马克的老板忽悠:“你给我24个月分期付款,我帮你打开中国市场”。

2009年,全威铜业开始投产。因为王文银的“顶级”策略,全威生产出的产品的确一流,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了几百元,但是每天来拉货的卡车络绎不绝。这一年全威铜业营收106亿,占了正威集团营收的91%。

第三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王文银再次逆流而上,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

不仅如此,他还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日内瓦、美国、新加坡3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2008年后,在全球行业中越发强势的正威,年营收呈现出连年翻倍上涨的态势,从2008年的116亿元,3年内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1280亿元。

身边的人十分惊叹王文银的精力,说他像个机器人一般不知疲倦。6点半起床,在早餐时安排好一天的工作。等到晚上回到酒店,还要开会总结得失,直到深夜。

2012年1月1日,王文银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着“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王文银总结的企业要懂六种“场”(官场、情场、商场、道场、赌场、关系场)中,其中就有“赌场”赌机会。“人生需要抓住几次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才能跳跃”。

启示:

1.大富秘诀在于掌握大势。在外人看来是豪赌的王文银,其实是透视了经济的运行规律,他发现,每10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全球经济震荡,每三五年就有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这都是抄底良机。

2.中国的市场永远是政策市。王文银对于国家政策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正威集团内部,有专门部门每天都会对全球报纸进行摘要整理供王文银预览,而为了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文件,正威还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部。

3.财富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王文银对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等信息倒背如流,对于行业的任何情况也都了如指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