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的互合院——天长仁和路小学设计

来源:青年建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项目概况

天长市仁和路小学项目位于滁州天长市仁和路与炳辉路交叉口,基地靠近城市主城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用地呈不规则梯形且用地不足,校园占地约27095平方米。学校规模为小学6个年级36个班,功能面积密度较大。

鸟瞰图

2、设计生成——“互合院”

仁和路小学在空间上延续教学建筑常用的院落空间组织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个、多个院落空间组织和序列关系,此设计在空间上以两个半围合的院落的交织形成庭院的咬合,以公共综合楼和交流平台链接教学庭院,形成左右镜像的“互合院”,使得建筑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有更为活泼的交互关系,同时外部景观空间均质性和流动性加强。形成的这种左右“互合院”,似两只手以某种互吸的方式握在了一起,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空间关系。

3、设计理念——“现代书院、趣味学街、共享平台”

3.1、现代书院——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研究传统书院院落和轴线关系,将其运用在此学校的规划中,形成一组现代书院,建筑各部分有机组合,高低错落,合为整体。左右互合院一边对城市开放,一边对共享平台开放,庭院的主题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3.2、趣味学街——行与学的交替

南北向的交通连廊扩大化形成一个趣味学街,可让学生在不经室外的情况下到达每一个功能区,交流平台中有大小不同的庭院空间、坡道空间、看台台阶空间,可以提供游玩空间、自由的阅读空间、奇妙的休闲空间等等,使学生在除了教室外也有交流学习的空间,打破交通联系空间只能作为交通走廊的局限性,使校园空间更加丰富。

3.3、共享平台——在交流中记载成长历程

趣味学街的屋顶形成了共享平台,平台设置了直跑楼梯、坡道与地面的庭院相互联系,增加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的同时也丰富了景观空间,满足了学生经过,停留和交谈的不同使用需求,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4、规划和建筑设计

4.1总体布局——合理分区,化整为零

仁和路小学在整体布局上首先以入口广场来创造东西礼仪轴线,并以综合楼为轴线的中心,与入口形成一种对景关系。东西礼仪主轴下起礼仪广场,穿过校园礼仪大门、礼学广场、综合楼,延伸至运动场地。仪式空间感强,是校园横向主轴。轴线关系使整个空间层层递进,有收有放,层次分明。然后再以综合楼为中心,再引出南北轴线关系,并在轴线上依次布置教学楼和教辅楼,其中设置各种丰富的空间来丰富南北轴线。

4.2功能布局——分区缜密,联系方便

教学组团为开放的“U”型四层庭院建筑,功能包含普通教室、办公及适当交流空间,采用南外廊串联,符合当地环境。综合楼为连绵的曲线屋顶,内设综合办公及报告厅。建筑功能布局分合有度,满足小学教学生活的要求。通过趣味学街和共享平台将各个功能区串联起来,使各功能之间联系方便。

4.3空间系统——层叠转换,相互渗透

建筑与空间尺度怡人,以两个规整的教学区和教辅区的院落空间营造安静、宜人、阳光的校园空间环境。建筑空间、院落空间以及外部空间的相互转换,使空间从私密性到半私密性再到开放性,循循递进,空间层次丰富。

4.4场所精神——创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天长的民居为坡顶形式,多为硬山顶,屋面位于两片山墙之间,坡面与山墙交接处做成多层次线条过渡,创造了层次感丰富、颇有韵律的连续坡屋面。学校从传统书画中抽象出“线的动势”,运用于建筑造型设计中。将地域中的屋顶形式通过转译的手法,形成了教学楼和教辅楼围合的单坡屋顶和综合楼的曲线屋顶,沿街经过,几组楼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4.5细节处理——人性化和趣味性的设计

校园设计在细节上处处体现人性化和趣味性,在教辅楼院落与共享平台之间,有意设计一个螺旋坡道,成为整个空间的亮点,旋跑道中间设计一颗大树,学生通过坡道围绕着大树盘旋而下,隐喻学校的起源:学生开始于一颗大树下,一个不自觉为老师的人和一些不自觉为学生的人讨论这他们对事物的感悟.将游乐园中的滑坡运用到小学的校园里,既增加了校园中的趣味性,又增加了无障碍设计的多样性。

5、总结

交织的互合院,设计者希望通过实践来研究和拓展教学建筑院落的组织方式,及其他如平台空间、坡道空间、灰空间与院落空间之间的视线、交通、引导、交流互动的关系,希望改善和加强教学建筑的多样性。符合新的教学时代发展趋势,每座校园都是唯一不可复制的校园,有其独特的内在文化和需求,这既是学校的特点,也是寻求设计创新的突破。

项目名称:天长市仁和路小学工程规划方案与施工图设计

项目面积:16344.62㎡

项目单位:安徽地平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指导:凤元利、江海东、吴前宏

方案主创:张永林

设计团队:张苗苗、袁亚萍、王松、刘思光、邱祎、王天豪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