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地】郭延东 郭欣:闲说影视话剧编剧的功夫应该在那里

传播中华文华      服务全球华人

    闲说

影视话剧编剧功夫

应该在那里

文/郭延东 郭欣
排戏教学空余里,看了一些各电视台播放的影视剧和演出的话剧。对好的剧目印象深刻,对剧作者勤奋写作精神,对导演的高水平好镜头的艺术处理,都值得我认真学习作为经验借鉴。但对其中的一些作品在剧作者创作思维和写作技巧方面,让我有所感,有所思。
从目前看到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复播的影视作品中,反映出剧作者在创作时存在着想当然,拍脑门抠灵感,以茶叙求友添柴火焰高的方法,与为了要写戏而去写戏的思维模式。
在体验生活中,以个人有限的生活认知代替走进火热生活,去体验蕴藏着群众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以及出现群众积极向上原动力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以个人对戏剧教科书式的研读和写了小学写戏剧(话剧)的愿望代替影视话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规律。这种为写戏而写戏能写有戏的剧本吗?写出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吗?观众会喜欢这种剧本吗?这种剧本能够体现出创作的最任务吗?
文艺创作出现的这种现象跟影视戏剧商业化影响相关,也跟剧作者知其表不知里,不知道从那里入手写戏相关联。这里,要明明白白地说,只有真正下足了熟悉生活和熟悉什么是戏两大功夫,才能够写出好的影视话剧作品!
熟悉生活。要写好戏就应该知道戏来源于生活。剧作者在熟悉生活的时候,不要只是做贴进生活旁观者式的体验生活,而是要走进生活,把自己视作生活中的普通一员,融入到其中和大家一同感受生活,感受周边的人和事,感受不同性格对同一件事不一样的思想,立场、态度、语言等。弄清楚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从体验生活中去感受你自己想写的什么样性格的人,他的动作与动作的发展线索。更重要的是剧作者要写的人和事,将会对广大群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及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熟悉戏。什么样的剧本,才称得上有戏呢?
从剧本结构说起。下笔之前有必要考虑好自己的作品采取什么样的戏剧结构,有利于展开情节和主题思想。
戏剧结构以开放式、闭锁式、人像展览式居多,当然还有散文、荒诞派等各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有其他形式出现。这里着重说一说开放式和闭锁式戏剧结构形式。
开放式。开放式结构适应较广,包括生活题材,军事题材、历史传说、后宫生活等。对世界影响很大的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就属于这一类。我国传统戏曲不论那个剧种都是典型的开放结构。从事件的原委开始写,中间经过各种各样的曲折发展,直到事件得到圆满结束;具有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场景多,情节线索多的特点。人物上场不是以情感动作与对手交流,而是避开对手以定场诗或韵白作为基本形式介绍自己的来历;冲突中的对手不是面对面的相互行动与交流作为主要手段,而是采取避开冲突中的对手,去表演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活动,用唱段唱出内心活动或者用唱、白兼有的形式。
在现代戏剧创作中,有一人人熟知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后来拍成电影影响广泛,就属于开放式戏剧结构。开放式也称作史诗剧结构,德国布莱希特的作品属于这一类。
闭锁式,也称封闭式、倒叙式结构。这类结构往往从临近情节高潮前开始写,中间经过冲突,直达情节激烈冲突的高潮部分,即人物冲突至关重要的阶段,当冲突得到解决,也就是进入高潮即将结束时,情节也就进入收尾。情节的发展集中在一系列冲突与人物对情节的态度和动作上面;人物关系方面,凡是涉及到已经过去的情节,则采用回顾手段,在情节发展中逐步的交待出来。情节随着人物之间的冲突,展示出的危机、周折,一环和一环,直击观众心弦。这种节奏紧奏的结构形式,在创作上必须按严格的“三一律”和“冲突律”写作。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雷雨》就集中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冲突和现实冲突相互纠结的同一事件中。
闭锁式结构在电影创作中广泛应用。著名电影导演谢晋编导的《红色娘子军》,电影一开始出现伤痕累累,吊在刑柱上的吴青华特写镜头。镜头抓住了观众的视觉,强烈地冲突着观众的心灵,随着镜头语言的展开,情节的起伏变化,直到吴青华获得解放,观众才放下提在心口的那一口气。其中,电影也用倒叙情节插入情节发展中。《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赞誉。
戏剧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安排好写好情节,只想在这个问题上说两点。
发现和突出。发现和突出是情节写作中最富于戏剧性的非常重要的技巧。
发现和突出,是古希腊文化巨人亚里斯多德的名著《诗学》,第十章里提出来的情节写作技巧,紧接着在第十一章里又作了精辟的论述。这种写作技巧被后来的各国戏剧界广为接受应用至今。
发现。是说情节中的人物在动作中,从不知道是什么到发现是什么的变化。例如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他进入菜市场时不知道前面围着好些人是买什么菜,是不是自己要买的菜呐,赶紧走过去才发现不是自己要买的菜,如此运用……。发现写作技巧应该是站在人物心理动作中去写,是站在观众体验剧情的心理活动中去写的。发现技巧应该引起剧作者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写出好作品。
突转。突转也称作突变。写作时,情节不是直线发展的,而在发展中突然转向,向相反方向,或者是观众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要写出人物在突转情节中如何去适应新的情节发展,以达到强化剧情的戏剧性效果。突转是剧作者重点刻划人物心理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细节之处,是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
发现和突转配合运用,是剧作者在安排剧情,刻划人物,强化戏剧效果的不二首选技巧。
悬念。最早提出悬念观念的也是古希腊的亚里斯士多德,在其《诗学》里提到的,后世各国戏剧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直到明确使用悬念写作技巧。悬念技巧也可以表演在教学中应用。
悬念是剧作者精心安排情节点(成段)的一种写作技巧。从字面看“悬”字,是要把剧作者,要写的情节点不写透而先悬挂在半空中;“念”字是要让观众在这个情节点上产生疑惑、关切、牵挂、期待等心理活动。如果剧作者在情节的过程中,不断用悬念技巧写作,会不断地引起观众的兴趣、期待、疑惑、牵挂交叉一起的心理活动,一直到剧情中的人物命运摆脱困惑或危机,出现在观众眼前时,在心中的疑惑就自动消失,剧情也就结束了。悬念是剧作者采取巧安排,引导观众入戏,增强戏剧性,强化观众回味感最重要的写作技巧方式之一。
最佳的最有魅力的作品,是把悬念与发现和突转密切配合巧妙安排运用。
最后说几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作。目前看到的一些作品,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确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写作语言。
我认为用动态词汇,用动词结构的句式,用性格化语言去刻划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包括剧情提示等。好处是让扁平的语言文字活跃起来,变成极富动作性的立体的,可让观众感到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一部戏的语言使用得当,观众获得的是回味话剧影视带来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郭延东
话剧电视导演,教授,峨影西南影视培训总监,【西南作家[剧本春秋]】杂志<郭老师讲座>栏目撰稿人,文史民俗学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教育学会历史专委会会员,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等。从艺60多年,编导演出剧目上百个,同时期为演训班(两批)上表演、台词课。编导的话剧小品曾获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编导的微电影在国内外40多个台播放。文史民俗作品在省刊发表,全国出版及国际学术交流等。目前从事艺考培训和教学评估,艺术讲座,网络戏剧编导,戏剧研究,以及表演朗诵人才培训。
郭欣
画家。从事视觉艺术设计、艺评,以及戏剧表演美学研究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