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古典名著《西游记》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作为一部经典的奇幻小说,让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中特色鲜明的人物,尤其是师徒四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引人遐想。都说现实是文学世界的素材之源,那么师徒四人的形象到底是源于何处呢?
唐僧(三藏法师)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唐代僧人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故事的核心发起者"唐僧"。其本名叫陈祎,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一代高僧,历史上尊称其为"三藏法师",俗称为小说中的"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一同被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三藏法师被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人物,也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那他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让后世如此敬仰他呢?
公元629年,三藏法师为实现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而决议取经,而并非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受唐太宗派遣而去。他从长安出发,期间经凉州出玉门关,又西行五万里赴天竺求经,最后在泰国烂陀寺从戒贤受学,游学天竺十七余年。
在这段时间里三藏法师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当时的学者展开佛学讨论,以此名震天竺僧界。公元645年三藏终于归来大唐,便与子弟开始翻译佛经,其中印度佛经75部(1335卷),为佛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另外他将西游所见所闻,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共计十二卷,其中包括了百余个国家的地理风貌、文化习俗等,是后世研究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西游记》也是在此事实经历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作。
孙悟空
齐天大圣孙悟空,相信在每个有英雄梦的中国人心中都占据着一块位置。在《西游记》中他的身世清清楚楚,那就是"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的一块仙石之中。但毕竟是小说才可以这样写,若说孙悟空这样的一个饱满丰盈的形象没有任何历史原型,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也未免过于匪夷所思了。那么他的形象到底源于何处呢?
其实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创作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就连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文学大家们也为此争吵了近百年。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来自印度神猴"哈奴曼",其同样神通广大的特色与孙悟空如出一辙。在《西游记考证》中他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他将孙悟空的原型定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的猴神哈奴曼。
胡适阐述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猴都历经千难万险去帮助别人。哈奴曼为帮助罗摩救妻,历经艰险,而孙悟空是帮助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两猴的身份设计。哈奴曼是猴国大将,孙悟空是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3)两猴事迹有相似之处。哈奴曼火烧罗刹宫殿和城池,孙悟空则大闹天宫;
(4)两猴所怀绝技相似。哈奴曼为"风神之子",可从空中跳过大海,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5)两猴都力大无比。哈努曼曾背起一座药山来救人,孙悟空破山而出、随意使用定海神针。
(7)两猴都可大可小。哈奴曼曾被老母怪苏拉萨吞入腹中,但从其耳中逃出,孙悟空则曾被女妖、铁扇公主等人吞入腹中,却可逃出。
综上如此多的相似点,胡适认为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的说法可以说是较有根据的。
然而鲁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无支祁来源于唐代李公佐的小说《古岳渎经》。一位刺史听说有人在河水边看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铁链,没忍住好奇心的刺史下令用五十多头牛拉出铁链,结果令人震惊,铁链牵上来的是一只双眼金光的巨猴,被拉上来的巨猴怒不可遏,吓跑了所以围观群众,还将五十多头牛重新拉进水中,不复出现。
传说这巨猴就是淮涡水神无支祁,曾经是蛮横的水怪,大禹治水时将其锁在龟山之下,后被收编为水神。
从这个猜想中,无支祁所拥有火眼金睛、也有被镇压于山下的经历等与孙悟空有一定相似。认为其实孙悟空原型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虽然我们还是不能肯定孙悟空原型究竟是谁,但这一传奇的英雄形象早已深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猪八戒
在没有查找历史资料时,小编以为猪八戒只是可能虚构的一位人物,但其实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一位得道高僧,本名朱士行,法号八戒。这高度重合的姓名设计不难让我们将其与小说中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位法师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也就是远早于三藏的出现。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猪八戒的原型为三藏法师学成归来时收的一名叫窥基法师,其被人称为"三车法师",唐太宗赦令其做和尚,但其向皇帝提出的条件是""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歌伎、女仆、食馔"。此恰恰为佛家基础三戒,"八戒"也就是指"五荤三戒",但唐太宗竟然答应了如此无礼的要求。后来窥基便开始与三藏翻译佛经,经三藏法师的点化后才幡然悔悟,了断尘缘,成为一代宗师。"猪八戒"这个形象身上无疑有窥基的部分影子,成为了贪财好色、酒肉之欲的代名词。
沙和尚
在《西游记》中,有着个性憨厚,忠心耿耿的人物形象的就是沙和尚。虽然曾经是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但他不像大师兄那么叛逆,更不像二师兄那样贪图美色,好吃懒做,被观音点化后就一心跟着三藏法师,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实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沙僧被贬下凡间后,做起了流沙河的妖怪,专吃过路的人。流沙河凡事进入之物都会被卷入河底,就连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束手无策,而沙和尚却可以随意出入,说明沙和尚也有绝技在身,后世多认为,沙和尚应该不是人物为原型,而是我们常说的"水怪"演化而来。因为其可以自由出入,并在水下生活,凡遇见水战,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另一种说法认为,既然大师兄是以猴为原型,二师兄则是猪为原型,那么三师弟也应是一种动物,于是鲶鱼的形象得到了部分认同,首先默默无闻的个性与鲶鱼有所契合,其次,小说中沙和尚的形象在形态上与鲶鱼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两端微微翘起的胡子。
总之我们没办法否认的是艺术源于生活这个创作原则,在西游记各个人物形象设计上这一原则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来源到底是什么相信我们再去追究也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只要记得在欣赏文学创作时,也是在审视我们的生活,驰骋在艺术中的世界时,也是在再次认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
文:可可西里
参考文献:《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考证》 、《古岳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