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电影简史》读书笔记(六)
看本文前,推荐先看前五期(结篇):
“特效加持的电影艺术”千禧年后,美国电影越发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电影技术和电影画面的巨大飞跃是主要的关注点。书中提到了电影特效越来越成为电影主要构成的一部分。
1998年一部《黑客帝国》让所有观众咋舌于特效的逼真以及电影技术所能带来的天马行空想象力。
然而2000年后电影特效就成了家常便饭,好莱坞电影技术的革新一次次冲击着大家的眼球。
例如《变形金刚》的第一部采用了625个特效镜头,同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则用了1255个,几乎占了所有电影镜头的一半。
3D电影和3D动画变得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例如《贝奥武夫》、《美食总动员》等。
很多书里都一再提到之前皮克斯的《美食总动员》,我十分不明白这样的动画片能位列历史100部最优秀的影片,因为其故事情节很一般,虽然很励志,也就仅仅是励志而已。
现在看来动画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非所有的电影都有丰富曲折的故事和极其立意高深的内涵,电影技术的巨大进步和追求画面极致精细也是电影史上关键的一笔。
然而有了特效加持的电影并没有带来多少优质的作品,反而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一部接一部,在全球市场疯狂敛金的同时失去了电影一些内在价值。
电影确实需要带给人欢愉与放松,让人释放压力,但同时也需要提供好的教育导向,提升观众的自己认知与价值。我觉得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提到了一个华人导演——李安;并把他归入到了美国电影导演的行列。
2000年左右,李安登录了美国好莱坞,拍了一系列的电影,包括《冰风暴》、《与魔鬼共骑》、《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等,并成功赢得了美国观众的芳心,留下了好的口碑。不过就这样唐突的定义他为美国导演,似乎有失偏颇了。
并非个人的爱国情怀在捣鬼,作为一个台湾出生的导演,李安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的东方人。
其个人成功也始于电影“父亲三部曲”,也是本土化的产物;而非在美国那些奥斯卡得奖影片,这是一大遗憾。
“世界电影的迎头赶上”欧洲电影沉寂了很久,终于在这个新时代有了起色,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一个英国女作家:JK·罗琳。
她的《哈利波特》系列风靡了全球,这是一个魔幻的故事,带着浓浓的英伦风,也是一个关于成长、认同、价值取向与内心追求的故事,同时还是一个讨论社会阶层,种族主义的故事。
可以说《哈利波特》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其翻拍的电影系列也能说是2000年后为数不多的IP大作。
而欧洲的其他地区也好片迭出,例如《天使爱美丽》、《窃听风暴》、《钢琴家》等让我们眼前一亮。
书中还浮光掠影得提到了中国的电影,不过作者只关注了和好莱坞有过合作的导演上,例如袁和平,吴宇森。张艺谋是唯一一个被提到的本土导演,而提到的电影竟然是《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明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不止是一个好的电影市场,更是一个好电影生长的肥沃土壤这个观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整个电影历史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述美国电影,这是不争的事实。电影的成长是与一个国家息息相关的。
美国机缘巧合得躲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故而电影的发展一直在稳步进行,没有被中断过。诚然有上天的馈赠,当然也与美国人的开拓精神分不开的。
《闪回电影简史》作为兴趣读物是十分完美的,普及了电影的基本知识,历史络脉也全部点到。可以说400多页的内容让人受益匪浅。至少我从一个电影小白成长为了一个电影爱好者。
然而不足也很明显:首先作者是一个美国人,故而许多观点是西方人的思维,在对待非美国地区的电影历史描述并非十分详尽与客观。
另外由于是简史,很多有趣的故事背景和与主要历史无关的篇幅就没法一一呈现或者细致讲解,少了不少阅读乐趣。
因为我在阅读此书的同时,还在阅读另一个本电影书籍《世界电影史》,两相比较还是各有千秋,将这两本书来回对照的读,有不一样的感觉。
展望:书本只记录到了2008年之前的电影,距离我阅读此书也已有10年之久,据说此书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再版,不知新的一版书里会对近几年的电影有何见解?让人期待。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十分“年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幸运的是:我们就是这未来历史的书写者。无论是电影工作者,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观众,都会对这门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
----
原创:凡依罗(感谢投稿)
编辑校正:慢慢游
凡依罗更多原创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