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它值
前些天,在上影节一票难求的《痛苦与荣耀》终于出了资源。
许多喜欢阿莫多瓦的影迷朋友纷纷感叹,这是最温柔的阿莫多瓦。该片更是在豆瓣砍下8.7的高分,让人心向往之。
看过之后,笔者认为
片名是取得恰到好处的。
痛苦并不难理解。因为,导演在一开始就用一段具象化的、教育片式的叙述,告诉了观众,痛苦是什么。
对男主萨尔瓦多来说,痛苦是偏头痛、胸痛、腿痛……是行动不便,甚至连喝水都可能呛死。
电影第一个镜头里,萨尔瓦多背部手术造成的伤疤,则是他饱受病痛折磨的细节之一。
但这些,只是表层的痛苦。表面到使用药物就能缓解,祈求上帝就能心安。
深层的痛苦在于,他与老友长达32年的矛盾,熄灭多年的爱情,和母亲去世的阴影。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萨尔瓦多这个老迈的电影导演陷入生活的困境。
难理解的是“荣耀”。
奇怪的是,电影中并没有多少关乎“荣耀”的事迹。或许唯一搭得上边的,是萨尔瓦多的旧作《滋味》的讲座。然而,这场讲座却是以萨尔瓦多和友人艾尔伯特的口角而结束。那么,荣耀到底在何处呢?
先按下不表,来看看本片的架构。
显而易见,电影最初的乡村回忆奠定了全片的温柔基调。河里的肥皂鱼,妇女浣衣,合唱等设计,通通将观众导向了一个私密的静谧的回忆世界。
在这个世界,你可以看到,勤劳持家,深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哈辛塔)。通过像木鸡蛋这样的细节、为孩子上学尽力周转等情节,母亲的形象是伟大而真实的;
你也可以看到,朴实好学,善良纯朴的埃德尔瓦多。即便,他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泥瓦匠,却也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而最重要的,是看见天真纯粹的小萨尔瓦多。
但,这个世界只是梦境,而年迈的萨尔瓦多,常常从梦中醒来。
与童年回忆相交叉、平行的,是现实。
有人曾调侃,影片应该叫做《毒品与回忆》。因为走不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又饱受病痛折磨,萨尔瓦多渐渐使用毒品来麻痹自己,以减轻痛苦。甚至,他将药物磨成齑粉(模仿白粉)吞服。这上“瘾"的样子,像极了他曾极力拯救的那个人——费德里克。
没错,”爱或许能够移山倒海,却不足以拯救你爱的那个人。”
在艾尔伯特表演的《瘾》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里,马塞洛即是费德里克的化身。
萨尔瓦多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于他而言,费德里克是他曾经的“瘾”。而不论是毒品的瘾,还是爱情的瘾,疼痛时祈求上帝都是无用的。
显然,真正帮他戒掉“瘾”的,是对费德里克埋藏心底数十年已经释然的爱情,是那晚的对话;是和母亲的牵挂相伴,是对她死后的承诺;也是那副五十年前的水彩画,是深埋在记忆深处的师生友情。
萨尔瓦多的现实,就是从靠着毒品麻痹度日到直面伤痛的过程。
至此,答案已呼之欲出了。萨尔瓦多的荣耀,不是电影获得了多少奖项,也不是别墅有多大,而是他靠着友情,爱情,亲情戒断“瘾”,直面痛苦。
看来,“人老了,看待世界都变得温柔了”不无道理。
阿莫多瓦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无疑是他对人生温柔的回望,电影中缓缓流淌的情绪不断地感染着每个观众。
不必说,费德里克和萨尔瓦多那段交流,在《瘾》的渲染之下,有多感人至深;
更不必说,母亲哈辛塔从青丝到白发,对萨尔瓦多深深的牵挂。
既然好的说完了,那我们来谈谈不好的地方。
电影的镜头语言未免匮乏。
与《地久天长》的观感相似,这部电影实在太像电视剧了。除却一些基础的摇,移镜头,片中再无令人称赞的镜头。固定机位的画面千篇一律。除了对话,还是对话。给人一种在看舞台剧的错觉。
此外,电影太依靠对白。以至笔者认为,或许这个故事更适合写成舞台剧。凭阿莫多瓦在片中展现的文笔,舞台剧似乎更具力道。剧本编排上,除却最后一镜的“戏中戏”,也无甚亮点。
而将萨尔瓦多与和费德里克的爱情,由一个独幕剧来交代,这样的处理未免草率。导演特意跳过年富力强的时代,只选择童年与老年,不论是对萨尔瓦多导演,还是对阿莫多瓦导演来说,都不得不算是一种遗憾。放弃能够沉淀时间的传记片,而去选择特定时间段的心境片,或许,导演是真的老了。
----
原创:江边小二郎(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