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兴 | 诗意蜗居——唐氏宅园
常熟记忆 今天
作者简介
诗意蜗居——唐氏宅园
孙永兴
县南街是常熟城的中心大街,人流如潮,店铺比肩。43号在此街中段西侧,没有店铺门面,低檐矮屋,并不引人注意。六十年代此房用作常熟图书馆,来此的人就多起来。进大门,左手一壁粉墙,右手一廊报架,隔架而望,一排平房,是少儿阅览室。向前推开隔墙门,一个长方形院子,东北角一门进去,是成人阅览室。院子西南角一扇小门,里面是图书外借部。院内没有树,没有花,空荡荡的四壁粉墙。
院南墙两扇大门,穿过去,豁然开朗,一块很大的场地,高大的梧桐树,各色月季,繁茂的含笑散种墙边,中央一块菜地,零零碎碎的青菜萝卜,寂寥无人。
这使人疑惑,房子的原主人,是干什么的?尽是些不规则的平房,院子一个连着一个,全没有江南传统的三进四院堂格局。
七十年代,文化馆周作屏先生编一张文艺小报,叫我写点曲艺节目。我说,不会。他说,有时间来编辑室坐坐,这玩意一点就通。编辑室在哪里?在县图书馆。
我在大院小院里找了个遍,找不着。问人,都不知道。一位图书管理员说,那长方院子的西墙角有扇小门,见有人进出,说不定在那里。
我找到那不起眼的小门。“吱呀”一声门开了,一股绿浪扑面而来。啊,这哪里是普通民居,是一处小巧玲珑的园林。
这边倚房建一亭,隔假山而望,那边也有一亭。两亭隔山相招,檐牙高啄,像两名守园的赳赳武士。
进园门,一条小径,缘假山拾级而上。假山顶,一株百年黄杨,虬枝婆娑,绿影阑珊,下有石凳石桌,供人休憩。顺着山径曲屈而下,左边一棵阔叶广玉兰,大可合抱,高耸入云,荫翳蔽日,右边一株桂花树,弯腰曲背,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假山一壁悬崖,峭拔挺立,上有藤罗,蒙络垂挂。下为一池,池水绿得凝重,点点橙黄的萍藻,散去它一脸古板。一艘石舫突入池中,像鼓浪前进的船。
周先生的编辑室,在石船上。一张办公桌,推窗而望,就像是一幅笔墨酣畅的山水画。他上班,先上山,再下山,在花径中迂回包抄,再上船。在这里铺纸书写。没有闲人,没有声嚣,偶尔,几只小鸟,在枝头啁啾。多好的写作环境啊。
后来,读陆文夫《美食家》,读到美食的极致场面:小园曲径,红袖擎盘,绿腰供奉。便一下子想到,只有这样的小园里,才能发生那样的事。
这园林仅半亩,亭榭山水,花卉林木,一样不缺,设景构图,屈曲有致,紧凑处,细致繁密,宽舒处,海阔天空,步步入画,处处有意。张舒有度,幅凑合宜,宜游赏,宜起居,非构园大师不能为此。
一般建苏式园林,费工费料费土地,巴掌大的地方,容聚一所苏式园林,谈何容易。这小园,局促于半亩之中,抠挖在闹市之间,堆砌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完整景致,无疑是在针尖上锈花,米粒上雕刻。君不见,当今先富起来一族,家居场院一亩,两亩的,不在少数,古典园林的建筑商也多如过江之鲫,有那家土豪,能堆砌出这样有鼻子有眼的景致来?
我问周先生,这是谁家的园林。他说,是国务委员钱昌照家的,已献给国家公用了。后来,我知道,周先生说得不够准确。这是清代光绪年间,漕运总输唐一葵的私家花园(老朋友“夫子”说,清代无这一职官,大概“输”是“书”之误,是个书吏吧。存疑)。民国初,钱昌照的兄长买下房产。唐一葵不太有名,不知出处。“漕运”是管经济的肥缺,不会缺钱吧,怎么造这“蜗居”呢?始建园人姓唐,故此园叫“唐园”。
发表在《汽车与生活》
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