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蔡晓鸣教授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蔡晓鸣教授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发表了题为“Efficiency of Wage Bargaining with On-the-job Search”(在职求职的工资谈判效率)的论文。他将被以往相关研究忽视的“跳槽”因素纳入分析框架,进一步探索了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

当企业出现职位空缺后,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人。与此同时,求职者通常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正是由于企业与工人匹配过程相当困难,合适的配对才显得价值重大。当企业和求职者发现彼此适合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工资。因为双方都不想重新开始招聘或求职的过程,所以双方协商工资的空间一般较大,而最终的工资取决于双方的议价能力。

以往的研究发现,当工人的议价能力较弱时,工资将较低。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职位空缺。此时,由于市场上空缺较多,求职者可以很快地找到工作,所以失业率会较低。但另一方面,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所需时间将更长。从宏观上来看,大量的企业资源被浪费在招聘过程中。反之,如果工人的议价能力较强,工资将偏高,企业的利润的下降将会减少职位空缺。从宏观上看,这将导致市场失业率增高,经济的总体产出降低。所以,只有当工人的议价能力处于中间值时,市场才能平衡企业招人成本与工人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经济效率达到最优。

但是,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一部分的企业空缺是由在职工人“跳槽”来填补的,而这种行为并没有降低失业率。为了进一步探索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蔡晓鸣教授将工人“跳槽”这一普遍现象纳入了分析框架:在职工人找到另外一份工作后,可以和现有公司以及新公司同时进行工资谈判。在论文中,蔡晓鸣教授分析了在这种更为贴近现实的情况下,怎样的工人议价能力才可以使得经济效率再次达到最优。

蔡晓鸣

蔡晓鸣,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

来源:“北大汇丰PHBS”微信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