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感

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之余,对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个性,提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提法似有所悟。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子。个性——指一个人所特有的性格和情感品质。模式化教学是指按照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根本理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两种教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培养学生。但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模式化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即教学任务本身。也就是说,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是以教定学。而个性化教学的侧重点是学,即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素质的内化与提高,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以学定教。另外,模式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同”,而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异”;模式化教学倾向于“坚持和固定”,个性化教学倾向于“开放与变革”。

那么,我们教师到底是要根据某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还是要各展其能,个性教学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现在崇尚个性,倡导创新,开放竞争的信息时代,个性化教学比模式化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更值得提倡。

一、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的教学

现在的社会是多样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因此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适应社会的变革,能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富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拥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并具有多元文化的认同力。社会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也就决定着人才的个体必须是各自独特的,也就是富有个性的。而我们培养的对象原本就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像卡尔·罗杰斯所说:“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可是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是以一种相同的模式去培养不同的学生,结果是培养出了“相同”的学生。这个结果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违背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对原来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一是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打破了学科为轴心的课程体系,将以学科发展为核心改为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四是改变了评价体系。具体到教学中,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这一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学科发展为核心就导致知识内容爆炸。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基础教育对学生最核心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基本经验,关注科技社会的最新发展,使之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从一种宏观的角度点明了,要让学生学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针对各不相同的学生因才施导。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的是各不相同,独具特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这已不是运用模式化教学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二、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的改变催生个性化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义,意味着教学活动中再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吸收、消化所需的知识,并形成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学生要敢于质疑问难,勇于与人争辩,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要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也能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学习的理念必然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无庸置疑,这种教学本身必然是非常个性化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

为真正地使创新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新的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而被动、封闭、接受性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很难培育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所以新的的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的价值,同时强调了对个人差异的认同,即在现代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学习体系。在这样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学生、知识信息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之间成了学习平等的伙伴,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的推动下,教学过程已不是教师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节奏、内容及方法。这种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赋予了教学过程极大的丰富性,使之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这种学习方式是极其重视学生个性的体现,其所需要的教学方式自然也必须具备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单一和刻板。而这些正是模式化教学所不具有的。所以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

总之,模式化教学尽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占有广阔的市场,但是我们未来的个性化的人才,必须要由一批个性化的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来进行培养。个性化教学必然是我们未来教学方式发展的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教师都各具魅力,每一堂课都独一无二,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这不是我们的梦想,是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