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世之道,抱朴守拙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说林》
藏巧于拙,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藏巧于拙,抱朴守拙。做人朴拙一点,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人心。
藏巧于拙,一种置身事外的超然
《诗经》有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明智的人总是善于明辨是非,置身事外,保全自己。我们为人处事,行自己之路,有自我之格,有自善之准,适度超脱,不逾越执拗。
苏东坡一生可谓元气淋漓、才情高绝,但仕途不顺,无论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上位,他都以贬谪收场,政治上可以说无所作为。
苏东坡晚年也意识到这一点,在读到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勉辞世”的句子后,他由衷感慨:
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陶渊明在宋武帝刘裕上台后,不再出仕,隐居示拙;苏东坡才智高绝,但却陷入政治与人事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直到晚年才悔悟,想要效仿陶渊明。
藏巧于拙,要懂得在与自己无关的人事纠葛中内敛、藏愚、退避,人生在世,有时候“难得糊涂”会让人受用无穷。
藏巧于拙,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庄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生在世,宁可显得朴拙一点,也不可显得太聪明。锋芒毕露易夭折,深谙藏锋露拙之道,才更容易在纷纭人世安然处之。
老子曾告诉年轻孔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真正智慧的人,知道不该出头的时候不能强出头,平时总是表现出“笨拙”的样子,其实他冷眼旁观、分析局势的变化,必要的时候,却能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们常听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藏巧于拙,一种是非心外的宽容
人生如棋,退一步不为亏我,在与人的产生矛盾之时,利用藏巧于拙的智慧,巧妙回避矛盾,以宽容之态钝化矛盾,此后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解决矛盾。
以这种宽容的心态处事,能够在无形中消除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给别人、也给自己一个轻松的生活氛围。
藏巧于拙是是非心外,是对小恩小怨的不执著,不计较,是心存忠厚,是体恤宽容。
很多人,对别人斤斤计较,于自己得过且过,若世人都能换个视角,对自己多检点,对别人难得糊涂,则天下太平矣。
苏东坡《洗儿诗》曾慨叹: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一生历经磨难,几次险死还生,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一点,“拙”一点,人生能顺坦一点。多么痛的领悟!
人行于世,聪明不必锋芒毕露,不妨'拙'一点,即使清楚明白,也不要说大话求虚名,宁可用朴拙来收敛自己,藏巧于拙,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无上法门。
据学习智慧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