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路83号10号楼犹太医院

汾阳路位于徐汇区东北部。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长815米,宽13.0~16.0米,车行道宽7.0~8.0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命名毕勋路(RoutePichon)。民国32年(1943年)以山西汾阳改今名。沿路为住宅,全段道路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

著名建筑并发博的有:

汾阳路20号(原犹太人俱乐部)

汾阳路20号(原比利时领馆)

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及“白公馆”…

汾阳路45号(丁贵堂官邸)

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视屏)

汾阳路150号(白崇禧上海豪宅之三)

汾阳路152-158号德式双联体花园住…

汾阳路9弄3号(原海关俱乐部)

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原为犹太医院及水塔,位于汾阳路83号10号楼,建于1942年。建筑具有法国现代派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主立面对称构图,在横竖两个方向均做“三段式”划分,外立面多处有弧形墙面造型,西立面还有层层收进做法。


南立面室外大楼梯直接通至二层入口。窗间使用简化的装饰性壁柱,且二、三通高,四层单独使用壁柱,柱径减小。壁柱为方柱,上有凹槽,但柱头花饰被大大简化。五层中部退后,形成屋顶平台。两端立面采用凸窗,上下贯通。建筑上的古典装饰被大大简化甚至取消,体现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室内外局部装饰具有艺术装饰派特征。


水塔造型简洁,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装饰。


2005年例为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上海太多数英籍塞法迪犹商被作为敌侨拘禁。上海俄犹正式接管圣裔社医院,并迁往毕勋路(今汾阳路).改名为“上海犹太医院”医院所在的房产原属天主教会,后来被波兰外交使团占用。1942年因战争而空关.犹太社匠化钱租下.改建成医院。

1942年上海圣裔社医院迁至毕勋路(今汾阳路),并改名上海犹太医院。


医院南花园内医学前辈:

左--耳鼻喉科奠基人 胡懋廉教授

胡懋廉(1899—1971)耳鼻喉科学家。天津人。民国10年(1921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任医师。民国2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研究班进修,获医学博士学位。二年后回国,任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代理院长。解放后,历任上海公济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耳鼻喉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分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被选为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  胡氏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和教学工作近50年,造诣精深,技术娴熟。民国28年就成功地施行国内第一例喉癌全喉摘除术。抗日战争期间,组建耳鼻喉科研究室,亲自动手描绘解剖挂图,制作100多件标本,至今仍保存在第一附属医院,用于临床教学。

右--眼科奠基人  郭秉宽 教授

郭秉宽(1904-1991),原名奎中,被誉为中国的眼科之父。抗日战争期间发现沙眼和角膜病是当时致盲的重要原因。在对大量沙眼患者普查的基础上首创以早期血管翳为诊断早期沙眼的依据。1940年代在国内开展和推广角膜移植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数以百计的高级专业人才。主编国内第一本中文版眼科学教材,并编写中级眼科学以解决中级教学的需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医学院改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原来附属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眼科和耳鼻喉科被划出,成立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郭秉宽担任副院长兼眼科主任、一级教授。


 1929年,上海上层塞法迪犹太人建立犹太圣裔社,序号为1102号(ShanghaiLodge No.1102B'nai B'rith),历任领导人有D·E·J·亚伯拉罕、R·D·亚伯拉罕、科维特(Covitt)、格兰(Gran)、格林伯路(LouisGreenberg)和M·布朗。开展慈善救济。1934年2月,圣裔社依靠本社和犹太社区的善捐开设诊所,发展成为圣裔社医院,院址设在浦石路(今长乐路)514号,院长I·施坦因曼。1942年,得到嘉道里家族资助,改上海犹太医院迁毕勋路(今汾阳路)。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