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明清斗彩瓷器的特征你都了解吗?
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因其纹饰中釉下青花色与釉上彩色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而得名。斗彩瓷于明代成化时期(1465-1487),由江西景德镇窑创烧。其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斗彩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在斗彩瓷器上,釉下青花是起主导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或者说是白描样稿,因此,斗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诸彩时)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
从造型上看,斗彩瓷器没有太高大的器物,都比较小巧玲珑,娟秀精致。一般常见的是盖罐、杯、盘、碗一类的器物,很少见到高大的瓶子。在绘画技法上,成化斗彩瓷器体现了典型的明代艺术风格,绘画上并不追求一丝不苟,而是随手画来,带有一种强烈的稚拙感。在釉上填彩也
并不是很准确,彩料经常会溢出轮廓线,这一点就与后代的清雍正、乾隆时期很不一样。
成化斗彩瓷器在用彩方面很有特点,比如说它黄红紫绿并不是一种颜色,在运用上,比如说有鹅黄、姜黄,红有枣皮红,还有一种鲜艳的红色,彩料是比较丰富的,所以表现起物象比较得心应手,另外成化斗彩当中还有几种比较特别的彩,比如说有一种叫“姹紫”,也有写成“差紫”的,这种彩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彩,它的特点就是彩比较厚,很像铁疙瘩那种感觉,它是一种褐色的彩,没有光泽,这种彩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仿出来。
成化斗彩基本上是官窑器,每一件都有款。它的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双行排列,款外都带边框,有的围一双圆圈,有的围一双方框。另外一种就是“天”字款,“天”字款主要见于成化斗彩的罐上面,外面没有围边框。作为明代皇家御用的珍品,成化斗彩瓷器胎釉洁白如玉,造型精巧细致,画面随性稚朴,堪称中华瓷宝库当中的精品。
清代斗彩工艺一改成化斗彩的“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风格,绘画更为精细,图案性也较强。康、雍、乾的官窑有不少精品斗彩瓷产出。当时瓷器的烧制颇受政府重视
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独钟,唐英等一批得力的督陶官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倾力监督。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聚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东西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清斗彩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
瓷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成分。其主要的价值性在于:一是使用价值;二是工艺价值。随着人们水平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上的要求性提高,瓷器的后期价值性是较高的。
1、历史文化价值。这点,是瓷器价值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古代时期,以元、宋、明、清时期的瓷器品,是较为盛行的。而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官窑瓷器,是最为珍贵的。主要是由于那段时期生产的瓷器数量少,流传下来的汝瓷更为少。因此,在瓷器收藏市场中,价格较高;
2、工艺题材价值。好的瓷器,需要精湛的工艺来展现。每件瓷器,都是需要运用一定的题材,来充分的展现出要表达的含义性。这点,就需要技艺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名家的瓷器,是瓷器价值的又一重要因素;
3、存世量、质量。无论什么样的瓷器品,现存量与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某个大师的作品,是瓷器界所推崇的。但保存的数量是较少的,而市场需求量大。这样,也是促使瓷器价格上升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