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珍藏东汉官印欣赏
看完记得一键三连
“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堂,书之宗晋。”
汉印作为中国印章艺术学的鼎盛时期,
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
来看看故宫珍藏的东汉官印吧!
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
重108.95克,系汉代龟纽方形金印。经检测,其含金率高达96%。
该金印的发现十分偶然,是1982年重庆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无意中拾得,后自愿无偿捐赠重庆市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
篆刻阴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字迹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劲。东汉应劭《汉官仪》中明确记载:“ 诸侯王,黄全玺,橐驼纽。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纽。“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亲自拜授,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云长和赵子龙都曾官拜此职。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2005年被观众评为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辽宁省博物馆原藏
印为铜质,方形。边长2.4厘米,重40克。
印面篆刻阴文“军曲侯印”四字。该印为汉代部曲军职中的下级官印。按《后汉书》百官志所列秩位,军曲侯应为大将军以下五部校尉所属的军司马以下,统领部曲军士的“军侯”之印,官秩六百石。
方形,边长为2.5厘米。
西晋官印,是一方六字印,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笔画朴茂。
印面2.2×2.6厘米,印台厚1.3厘米。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
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
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面2.4×2.4厘米,通高2.3厘米。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横行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
“相”为汉朝诸王国行政长官名。
印面2.2×2.2厘米,通高1.7厘米。
方形,瓦纽。印铜铸,为东汉时候国官印。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征羌国丞'四字。
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天明四年 (1784) 又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的。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奉车都尉印是汉代银质印章。
印方2.4厘米,高2.6厘米,龟纽,龟首昂起,四足呈爬行状,雕镂精湛,印文阴刻小篆“奉东都尉”四字。
印章于1961年冬安徽省寿县板桥史家大树挖水渠时发现。现收藏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印面方形,边长2.5厘米,通高2.1厘米。
铜质铸造,鼻钮,右上起顺读。
河池,侯国,《续汉书·郡国志》凉州刺史部武都郡下有河池县。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5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隃麋,侯国,《后汉书·耿弇传》建武思念:“进封(耿)况为隃麋侯。”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1.9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绥仁,侯国,《续汉书·郡国志》未载。国丞,侯国官吏,侯相之佐官。
《续汉书·百官志》:“县万户以上为为令,不满为长,侯国未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尉主盗贼。”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5厘米 ,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池阳,侯国,《三国志·董卓传》:“(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家丞,为侯之家丞。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3厘米,铜质铸造,鼻钮,右上起顺读。
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十三监察区,称十三州部,除司隶,校尉所部区外,其余十二部刺史所辖区均称为州。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复置刺史十二,各领一州。州刺史最初为监察官,负责纠察郡守、国相,后所察日广,下及县令、长,并逐渐干涉郡县军政事务,实际与行政长官无异。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1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东郡,郡名。印文“丞”字末笔横直,为东汉同样印文典型特征。
字体笔划粗壮肥大,为东汉印文的又一显著特征。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5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内黄,县名,《续汉书·郡国志》冀州刺史部魏郡下:“内黄,清河水出,有羛阳聚,有黄泽。”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4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薛,县名。《续汉书·郡国志》豫州刺史部鲁国下:“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
印面边长2.4厘米,通高2.2厘米,铜质铸造,鼻钮,右上起顺读。
东武,县名。《续汉书·郡国志》徐州刺史部琅邪国下有东武县。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7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新野,县名。《续汉书·郡国志》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下:“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有黄邮聚。”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4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黄,县名。《续汉书·郡国志》青州刺史部东莱郡下有黄县。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2.4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吴房,县名。《续汉书·郡国志》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下:“吴房,有棠谿亭。”
印面边长2.6厘米,通高2.6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楪榆,县名。《续汉书·郡国志》益州刺史部永昌郡下楪榆县。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5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屯留,县名。《续汉书·郡国志》并州刺史部上党郡下:“屯留,绛水出。”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4厘米,铜质铸造,瓦钮,右上起顺读。
南乡,县名。《续汉书·郡国志》荆州刺史部南阳郡下有南乡县。
印面边长2.5厘米,通高2.6厘米,铜质铸造,鼻钮,右上起顺读。
南深泽,县名。《续汉书·郡国志》冀州刺史部安平国下:“南深泽,故属涿。”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2.7厘米,铜质铸造,驼钮,右上起顺读。
汉,东汉国号。保塞,赐号。乌桓,古代少数民族,属东胡之一。
《后汉书·乌桓传》:“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率众长,为其族中官吏。此为东汉政权赐少数民族的官印。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2.9厘米,铜质铸造,驼钮,右上起顺读。
匈奴,两汉时期北疆最强大的少数民族,东汉时分裂成南北两部。
破虏,给予助汉政权征伐有功的匈奴贵族的赐号。
长,为其族中官吏。此为东汉政权赐少数民族的官印。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2.8厘米,铜质铸造,驼钮,右上起顺读。
叟,两汉南北朝时生活于西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多个分支,统称为叟。
邑长,为其族中某个聚居区的官吏。此为东汉政权赐少数民族的官印。
印面边长2.3厘米,通高2.2厘米,铜质铸造,驼钮,右上起顺读。
印文形式为“汉+族名+官名”,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
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卢水胡贵族的官印。
印面边长2.4厘米,通高3厘米,铜质铸造,驼钮,右上起顺读。
佰长,卢水胡官吏。
此印亦为东汉政权颁赐给卢水胡贵族的官印。
汉印不仅对后世的印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都是印章收藏界人士倍加关注的对象。印章收藏与其他收藏一样,追求年代久,名头大,艺术水平高,品相好等。印章史上,战国、秦汉是两相比邻的高峰。自然是首先搜求的对象,所以才有东汉印章地位堪比唐诗宋词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