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罗贯中
我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时,有两大疑惑:一是二书的作者姓名是真名还是笔名?二是他俩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写这两部书呢?
查阅各种资料,都说不清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具体情况。生卒时间不知道,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生的大事年表一概不清楚。因此我琢磨啊,这两位的姓名,可能不是真名而是笔名。大家看:施耐庵:施是真姓。但施的谐音是实,实可以理解为实在的意思。庵在这里是小草屋的意思,引申为贫困和寂寞。把施耐庵连串起来,就是实在耐得住贫困和寂寞的意思。再看罗贯中,罗虽说是真姓,但要是不理解为姓的话,就可以理解为罗列。把罗贯中连串起来,就是罗列贯穿集中的意思。三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把历史上的真事罗列贯穿集中在一起,写成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再把施耐庵和罗贯中连串起来,就是实在是忍耐了好久的贫困和寂寞,把历史上的真事罗列贯穿集中起来,才写成了这两部书。可能有的人会说:你这是牵强附会,怎么能把两部书的作者、不同的两个人扯在一块呢?要知道,《水浒传》标明的作者,正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呢!因此我怀疑,这两个人的名字不仅是笔名,而且很可能是一个人的两个笔名。也就是说,这两部书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写的。
《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的时代,正是科举制度鼎盛的时代。作者那么有才华,怎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呢?我的猜测:作者肯定是去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但就像蒲松龄一样,怎么也考不中。自叹一肚子的才华无用武之地,更没人知道,就想创作大部头的、震撼人心的小说来证明己的才华。但又不敢署自己的真名,因署真名又耽心别人诘问“你那么有才华写小说,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呢?”自己总不好说“考了多次了,就是考不上”吧!所以,才用两个笔名,把自己创作的艰辛,创作的方法概括在两个笔名中。
怎么显示才华呢?作者不是写言情、鬼怪、搜奇之类普通百姓感兴趣的东西。而是写怎么治国、治军、治人、治事,皇帝、宰相面临和思索的问题。也就是说,他要以皇帝、宰相的身份来提出问题,拿出自己处理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他是想要给皇帝、宰相作老师,意即“我要是皇帝、宰相,碰到汉末的那些事,碰到宋朝中叶的那些事,我就用我书中所叙述的方法去处理。”足见作者认为:只有写这样治国安邦的大事情,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
作者的用心达到目的没有呢?达到了。后世有一个人叫俞万春,他就看出作者的用意,认为《水浒》中那种方法处理梁山泊的问题不对,而反其道写了一部《荡寇志》,足见他们都在想当皇帝、宰相的老师。但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俞万春的手法简直是愚蠢之极,完全是一介鲁夫的想法,怎比得施耐庵、罗贯中,用智设谋,软硬两手,打拉并举,红黑交至的手法高明呢!后世的治国之人,如毛泽东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爱不释手,多次点评,用作治国外交的教科书,更加证明作者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要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要显示自己的政治、文学才华,这就是施耐庵、罗贯中花如此大的功夫写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真正用意啊!
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