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根谭》的九句话里悟得醒世修心旷言
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早已给出了我们生存的所有智慧,尤其是在处于低谷而心生妄念之时更要以此修心,厚积薄发,静待人生起。
书中此八句更是总结出了人生在世,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达观之志。
1、“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财富越多时失去时越多,富有者远不如贫者活得无忧无虑;站得越高跌得越惨,位高者远不如普通人过得平安。
历朝历代有多少这样的人与事。风险总是与权重成比例的,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跌落时摔得越惨。一代名臣和珅把持朝政20余年,在位敛财无数,贪心不足,权钱交易,肆无忌惮。但最终也不得善终,一生财富多有何用,远不及知足常乐的寻常百姓家过得安乐。争得一生享不尽的财富却失了本心,丢了初心又岂是功成名就,成功之人?
而明朝的一位画家史忠正却乃智者,又名痴痴道人。其女与婿定下婚约时,其婿家境贫寒但人正直有才,史忠正便出一计,待到上元节观灯时携妻女去到婿家,当日拜堂成亲后,与其夫人大笑扬长而去,不为钱财地位取人,一切名利皆为虚妄,追求平淡安稳的生活才是一生的福气。
2、“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心胸宽广才能视巨大的财富像瓦罐一样不值钱;心胸狭隘,则把一根头发都看得重如车轮。
凡心所到之处皆为广阔天地任其遨游,如鲲鹏展翅,如鸿鹄之志,又岂是宴鸟与燕雀所能知乎?
眼界与胸襟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走多稳。如没有气吞八荒的胸襟与容人的度量,只知鼠目寸光,斤斤计较,此人永不成器,路便越走越窄,越走越进入死胡同。
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看不到前方的路,周围一片黑暗,不是没有路,而是你的心路没有打开,眼界太窄,换一条路试试,打开心窗路便在脚下。
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无论荣辱,只淡定得看得庭前的花开花又落,不受其影响心境;无论官位升贬,也无所谓其忧心,只看天边的云来去自如。
凡事皆因世人太着相,着相了便心有所住,便被束缚了手脚,着了心魔。
得失其实都在一念之间。祸福相依,福祸无常。当功成名就时懂得适可而止,居安思危,谦卑恭敬而非恃宠而骄,居功自傲。当跌入低谷时懂得悟出生活的真谛,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把财富成败在人生的路上看得淡一点,不患得患失,宠辱不惊,便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馈赠,享受人生平淡的乐趣,洒脱的面对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不强求,方能寻得一方宁静的天地,用淡然处之的心态去看待生命的沉浮,如梦如幻,皆是自然。
4、“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对于居于深山的隐士来说心中从无荣辱之别,而对于追求道义之士来说所有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有何惧,有何干。
当人的境界达到不为俗世纷争所扰,不为利益成败所困于心,对世事的淡然不屑,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与心怀。
我们生活的圈子里无论工作学习,杂音太多,纷争缠绕,无时无刻不在起心动念,要如何才能发乎情止于礼,不为俗事所累?
一个人的修为缘自内心的高度。太过在意外界的看法与评价,便活不出自我,始终被世人所困而迷惑了双眼看不到真心。
唯有听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看清自己脚下的路,不忘初心,方能泰然自若,追随本心。
5、“试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试想人在出生之前哪里有什么相貌,死后又有何形象,那么之前的所有念头便会全然消失,看淡生死内心沉寂。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游于形体之外。
一个人只有认清了生命的意义,才能在生时活得有价值与精彩,到死时也能不畏惧,正确的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
生命实乃一呼一吸之间。
人们永无止境的去追求身外物,拼得头破血流,誓死不放手,争多争赢争永久,其实哪里来的不变,唯有变才是永恒。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争来争去争丢了人心,疏远了亲情,也不过温饱足矣。
人性在金钱面前丢失得太多,迷失得太久,而总忘了最珍贵的便是无价之宝。
人性在财富面前表现得是多么的丑陋,失了风度,泯灭了人性。
6、“笙歌正浓时,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娱乐兴致正浓时可以毫不留恋而去,羡慕这些在悬崖上而放手之人的豁达;在夜深时还奔波不止的凡人依然在苦海中挣扎,是多么的可笑。
人的执念总是会让人陷于深渊而不能自拔,懂得放下便是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们。
执念太深,会把人困于形而失了真心,会让人做出非常疯狂意想不到之事,而却非真我的性情。我们总是会被太多的世事所烦扰,有时候为了争口气而心有不甘,有时候为了报复别人也害了自己,有时候执拗的分清对错而心生怨恨,但这一切皆因不懂放下。
太执着于一件事情就会乱了心境。懂得审时度势,进退自如,学会放下,看开,便能拥有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才会看到新的机遇与一方晴空万里。
学会与心中的恶魔和解,放下便是成全。
7、“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一朵孤云从山谷中飘出来自由地在天空中飘荡;一轮明月悬挂于夜空,寂静与喧闹皆与其无关。
一美貌仕女欲遁入空门出家为尼,住持念及凡尘未了欲拒之,仕女跪于寺前三天三夜,遂剃度出家,法名慧春。一日,慧春拾来很多木柴烧于庵前,便于火边打禅入座,住持闻之,现于前问:于内打禅热否?慧春寂然不动,答曰:冷热不知。
这便是达到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我们面对俗世烦扰,总是令外界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做着浮躁的俗事,也成了一浮躁不安的俗人。
我们总是不断地抱怨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不公的事,总是以可怜者的相貌诉说着自己的可怜之事以求得社会的同情与怜悯,我们做事心急火撩,不安不静不专,难以成功,却总是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外界,孰不知原来所有的归根结底的原因都来自于自身。
静下心来听听内在的声音,不被无关的事所影响,逍遥自在,清静无为,非宁静以致远。
8、“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内心的执念消失后便可感到清风徐来而不觉是苦海挣扎;心胸豁达后自然不再感到车马喧嚣,又何需再另觅僻静的山林。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歌女名柔奴,其家世代居于京师,后随王定国被贬迁官岭南。多年后,还京。苏轼前往拜访王定国时见柔奴,问:岭南的风土不大好吧?不料柔奴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为其填词一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克制隐忍,收放自如,随遇而安才是最好的人生处世态度。
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扰。
9、“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太过认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挂矣。”
人世间的冷暖炎凉瞬息万变,不必太过执着。邵尧夫先生说:“昨日所说的我在今天已变成了他。不知今日的我又会变成明日的谁呢?”人们常常像这样思考便可解开所有心中的执念。
很多人在嘲笑别人当下的错误与痴傻时,却不知自己也会有朝一日变成同样的境地。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别人落难时做不到雪中送炭亦不可落井下石。
生命有轮回,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凡事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因果守恒定律前行,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二字。
命运总是眷顾着每一个人,有起有落,有阴有晴,有笑有泪。
很多人会五十步笑百步,孰不知命运总是出奇的相似,我的今日或许就是你的明日,你的昨日或许正是我的明天。
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凡事不可做太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不用太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人生路漫漫,没有谁能轻言这一生的平坦与顺遂,懂得在逆境中顺势而为,在顺境中顺势而止,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 不要把别人不太当回事。
懂得顺其自然,不为一时的得失或悲或喜,平常心待之,笑看风云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