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蒋兆和:《流民图》到底该如何评说?(二)

只有大致了解了蒋兆和的人生经历,我们再去看《流民图》的时候,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自己的判断。

大师 | 蒋兆和:中国的水墨现实主义大师,满纸落魄穷酸(一)

上一篇文章,有读者朋友留言道:《流民图》这幅画怎么看出叛国了?

单看画面内容,这样一幅表现人民苦难的作品,怎么会被认作叛国呢?

再细想上一篇文章中谈过的蒋兆和的人生经历,你更不会将他与叛国联系在一起。

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大都知道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这些近现代艺术大师,但是与之相对,蒋兆和的名气显然要小得多,那么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不及前面几人吗?

当然不是!

这一点只要去看蒋兆和的作品就能立马得出结论,蒋兆和开创了一种新的画坛风格:现实主义的写实水墨人物画。虽然徐悲鸿同样也是主张融合东西方绘画技法,但是就人物画而言,蒋兆和作品里所展现出的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可能是他所独有。

蒋兆和的人生经历,贫穷困苦的少年时代、感受战火纷飞的青年时代……屡次在命运沉浮间看到的世间百态,促使他产生了蓬勃而雄伟的野心——于是他1942年开始创作《流民图》。

现在留存的《流民图》只是一幅残卷,原画以一片瓦砾为背景,刻画了一百多个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描绘了战乱中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惨状,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说到战争,我们常常会想起毕加索那幅著名的《格尔尼卡》。

《流民图》同样也是表现战争,表现轰炸,但是相比《格尔尼卡》从完成开始就备受尊敬,被安稳地放置在美术馆里,《流民图》的命运要坎坷上许多许多倍。

画面中100余位无家可归者躲避日军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展现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

画面没有直接出现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毁灭性创伤。

在小编看来,《流民图》比《格尔尼卡》更沉痛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大多都知道《格尔尼卡》,却不知道我们民族有一位伟大的画家画过《流民图》。

《流民图》原图高200厘米,长约2700厘米。这是一幅将近30米长的人物画卷,画中人物跟真人般大小,可以想象,假若我们站在原作面前,会感受到怎样的震撼。

1943年10月29日,为避人耳目,此画易名为《群像图》在北京太庙免费展出,但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勒令禁展。

1944年,应友人邀请,此画参加上海一个慈善机构募捐的联合画展,更遭日寇忌恨,以借展为由,变相收走了原作。从此,《流民图》下落不明,蒋兆和手中仅剩下成套的黑白相片。

直到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上海一个银行的地下室里,才意外地寻到了它的踪迹。失而复得的长卷被剥蚀掉了十余米,只有画卷中心部分还残存着。就是这幸存下来的一半,曾于1957年赴苏联展出,引起轰动。当时苏联理论家称蒋兆和是“东方的伦勃朗,是中国的苏里科夫”。

到这里,还是不明白,蒋兆和与《流民图》为何受到批判了呢?

有一个背景是,《流民图》这幅画创作得到了伪政府要员的支持,目的是今天许多人不了解的:呼唤“和平”……汪精卫的对日妥协活动就叫和平运动。

前几年有一本专揭画界名人历史隐私的《画坛点将录》,专文讲蒋兆和创作流民图经过与是非。

“对《流民图》一向有两种相反的看法。其一是:作者是爱国主义画家,作品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其二是:作者是汉奸,作品是汉奸和日本侵略者授意而画的。老一代的美术界党的领导人和当年地下党北京负责人,差不多都持后一种看法。在他们主持或编选的大型作品集中,绝不选蒋兆和的《流民图》。”

是不是很匪夷所思?为啥?

请看蒋兆和自己1943年在日伪统治下北平报纸上发表的创作心得。(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实报》蒋兆和自述——《我的画展略述》),文中感谢了北平汉奸头子殷同(汪伪中央委员、建设总署督办、新民会副会长,1942年病死,死后享汪政权的国葬),文中这样说:“殷先生对艺术有所鼓励,并且嘱鄙人拟绘一当代之流民图,以表示在现在中国民众生活之痛苦,而企望早日的和平,更希望重庆的蒋先生有所了解,此种用心之深远,可见殷先生是为有心人乎…… ”

因为这件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蒋兆和变成了一个“政治背景有问题的人”,而1969年进驻美院的工宣队则批判蒋兆和的《流民图》是汉奸作品。

文革期间,蒋兆和会经历什么样的事情不需多说,各位也能想象得到。

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都不能磨灭蒋兆和与《流民图》的成就。

我们抛开政治和成见去看《流民图》的内容——画面直接讲述的是民生疾苦,人民流亡,最终体现的是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流民图》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蒋兆和在创作这幅画期间接受了殷同的资助和亲日的做派,为作品打上了日伪的烙印,这无关乎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关乎的是政治正确。

流民图背后的故事——如果日军侵华导致的灾难,则是爱国主义作品;如果是战争带来的灾难(中国人抵抗带来的灾难),则是带有劝降性质的日伪作品。

我在这里不多加评判,但是如果是亲日作品,那么展出时候日本人为什么立马禁止了这场展览呢?这至少说明了,在表现苦难这一点上,《流民图》太好了,刻画得太真实了!

也许现在我们对待这幅作品正确的态度是,《流民图》反映的是战争的灾难,其中有日本人带来的,有执政党带来的,也有纷争的地方割据带来的,抛开政治意图,《流民图》就是单纯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灾难,人民的流亡,就和《格尔尼卡》一样。

如果当时是民国政府要员或者共产党资助的蒋兆和,也许这幅画,现在更加广为人知了吧。

只是很遗憾,我们再也看不到《流民图》全卷的面貌。这幅画就像它的主题一样,辗转千回,流离失所。

陈丹青说,我们的传统不是描绘苦难,而是远离世俗的文人画。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当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也大多顺应潮流改变了主题:不再表现苦难而更多顺应政治需求,表现一些伟人肖像或者传达对建国新生活的喜悦与向往,蒋兆和也不例外。

当然,这些画一样画得很好,但是跟《流民图》比呢?根本没法比。

蒋兆和的画技没有退步,人物依旧画得惟妙惟肖,只是创作的主题变了。对文艺作品来说,描绘苦难远比描绘幸福更使人动容。

有人说蒋兆和到了晚年江郎才尽,我不认同,只是时代不再需要蒋兆和去画那些苦难的人物像了而已。毕竟战争已经过去,新生活即将到来。

晚年的蒋兆和,转而开始表现历史人物画,也许是一生经历良多,到了末了,想要投身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所以从现实主义走向了浪漫主义。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