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这么做校本课程

程红兵

特级教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说,作为老师而言,我们脑海中其实只要想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未来,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核心素养。

知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具体怎么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改革。怎么改呢?看看程红兵老师他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就知道咯!

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我听了许多的课,几百堂课,上千堂课下来,不客气的说,现在许多课堂说白了,就是我们老师带着孩子们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启发式,拥有提问各种各样的方式,说到底各种过程走下来,其实发现就是带着孩子们找标准答案,找到答案这堂课教学目标因此达成,因此实现。我们希望有所改变,我们希望不仅仅要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开起孩子的思维、智慧,这是课堂所要追求的。我们明德课程结构变革,由统一课程转向差异化的课程,我们由单维课程转向立体课程,体系课程转变谱系课程。我们希望学校的课程始终在发展,在变化。其中重要的含义也就是由静派走向动派。

许多学校在做的,我们也在做。我们也都在做改革方向,就是实现校本化的改革,实现个别化的服务。面向群体能不能逐渐走向面向个体,面向每一个学生,走完这个教学,选修这个课程,都是我们这个改革的一种常识。由单维的课程改革能不能走向立体课程改革,国家第80次课程改革不少人认为教育部改教材,学校改课堂如此而言,就是所谓的课程改革。这也许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样式,一种样貌,但是是不是实体的全方位的整体来思考,可不可以从内容上有一些变化,可不可以在学科的组合当中有些变化,可不可以在各行上能不能总体建设,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校本课程,我们这么做

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由引进到借鉴整合最终走向融合,引进以国家课程委基础,毫无疑问必须体现国家课程的基本课程,必须以国际课程为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好的东西拿过来学习、消化、借鉴引进作为思维。浙江教育出版社曾经翻译了一套美国的科学流程,这个科学课程最大的优势有两点。

1、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和生活联系起来,所有知识点来自于生活。我们今天的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我个人觉得我们是用非科学的方法在教科学,其中最重要的毛病就是去生活化,去背景化,而美国的科学课程它所有的资源无一例外的跟生活联系起来。

2、所有的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且是孩子们回到自己家里都可以做的非常简单的事情,这也恰恰是我们今天科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所在。

彩虹数学,有双基、人文、生活、活动数学

比如小学数学,这里有很多数学老师都可以讲这个概念数学就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我们称之为双基数学。但是在明德,小学数学我们不叫双基数学,我们叫彩虹数学。为什么叫彩虹数学?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还有人文数学,所有的数学知识背后都有数学家,所有与数学家他们相关的,我们有意思地穿插在数学教学当中。假如说可以,这就是人文数学。

除了有双基数学,人文数学之外,我们还有生活数学。什么叫生活数学?也就是把数学知识有意思的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它系统化,贯穿在我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称之为生活数学。

除了双基数学、人文数学、生活数学之外,我们还有活动数学。每一个月搞一次活动,以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为基本线索安排一个相关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活动数学。

所以这内容可不可以变化?完全可以变化,我们的语文,英语也有彩虹阅读。

场景教材,把孩子自己的照片放进教材中

所谓的学科重组国内,很多学校都在这样做,我们也在这样做。在面对当下的学科教学的问题,可不可以把学科之间加以重新组合?我们把小学1、2年级主题式综合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我们的课程特征是亲近儿童,站在儿童要变,换句话说要尊重孩子的喜欢,要有儿童意识,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话语方式。

我们编写的教材是顺应孩子特点,比如孩子认识生活,无论时间和空间,它都是由近及远的,我们要顺着孩子的习惯。孩子生活先从自己开始,从家人开始,从身边开始,然后逐渐走向社区,走向学校,走向城市等。孩子喜欢什么?可亲可感的生活情景,我们的教材跟老师的教材放在一起,把孩子自己的照片、孩子的家庭照片、孩子的社区照片,统统放进去了,新学期开学孩子拿到教科书,看到自己的、同学的、老师的等都在教材上,那种情景感非常生动。我们的教材从第一页开始到最后一页结束全部都有画面。

我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穿插大量的故事在里面。一年级由我到我的存在,有一个主题:一起成长。慢慢到二年级,我、我们。也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线条。

文科综合,中华文化、语文、思想品德三个学科整合

小学可以重新组合,初中可不可以?完全可以,高中当然也可以。文科综合从单堂课开始,跨文理综合,地理和生物,雾霾与呼吸道可以联合起来,原本就是有内在的联系。文科在星星点点基础之上,能不能穿着来,成为一种课程?比如我们来一种中华文化与语文,思想品德三个学科整合起来。穿插中华文化,这个课程创设其实是受美国语文教材的启发,美国的语文教材取材跟中国人不一样,不是语文,而是社会历史。其次是重视文学代表性。

它这样做原因何在?根据是什么?想法是什么?再看看体例,语文教材,居然没有语文的元素,它是历史发展为线索,文明的交汇,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语文是培养共和国合格公民,一个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必须知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重要文章。但是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换句话说把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站立起来,支撑这样做的原因就在这里,也就是它是一种全人文的教育思想。

理科组合,改变学科孤立、缺乏联系的状态

我们的理科组合,受到文科这种教育启发,把中国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文化精神产生的重大影响的重要文章都拿过来为我所用,目的是什么?明德走出去的孩子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所在的福田区有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年11—12月份北京的候鸟就飞过来,于是跟我们的科学老师、化学老师、生物老师聊一聊,能不能开发一个课程?红树林有生物,有动物,跟生物有关。红树林是湿地,具有降解作用,于是四门学科整合起来,开设这门课程。我们现在还有高中阶段开设的海绵城市研究课程。

我们希望把这个传统学校的学科那种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状态改变一下,每一个学科好比学生挖一个深井,但是井跟井之间没有联系。我们希望通过湿地研究这个课程,把这个井和井之间打通,让深井连通起来,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面对几个学科,我们希望孩子关注复杂的社会系统;不仅仅是知识学,我们让孩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面向社会面貌具体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我们要求解决综合素养,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科素养,我们为未来的学习,未来学生他有多少发展空间,他有多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学习。

课堂教学发生变化,用不同的要素组合

我们课堂能不能发生变化?我说今天的课堂教学问题很多,我这里不妨罗列几个问题,我们用非道德的方式教德育孤立说教;非语言的方式教语言,试题训练;非科学的方式教科学,去情景化,去生活化……诸如此类。

很多老师,很多学校热衷于探讨教学课堂模式变化,有道理吗?有道理。我看过各种各样的课堂研究,中国老师曾经做过发明创造了6千多种课堂教学模式,6千多种教学模式实话实说绝大多数都是一种程序建构:课堂教学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老师讲5分钟,还是讲10分钟,最后一步干什么……诸如此类。我说能不能改变一下?由模式建构、模型创建,其实我是刻意分开来。我用模型这个词其实就是有意和程序建构的模式加以区分。加以区分原因在哪里?希望程序建构走向样式组合。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它有许多重要的要素,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能够需要,根据乃至时间、空间的变化,用不同的要素来进行组合。因为程序建构一旦走向模式化,可能就是封闭的、僵化的。

到目前为止提炼了7个共同要素,这7个不同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要素。所以这个不是到此为止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也许还生成新的要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