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原祁《丛山灵秀图》高清详解
虞山剑门,在虞山中部最高处,高度为海拔261米,以石景著称。“绝壁云扶将堕石”,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悬崖凌空的剑门奇景。山道崎岖,既陡又狭,足下深谷幽险,举目怪石凌空,使人有蜀道难之感。拂水岩在锦峰之阳,为虞山十八景之一,是一面数丈高的陡峭山崖。山崖如壁,豁然中开,一股山泉临崖直泻。“长寿”和“香花”两桥呈丁字形飞架崖山之上。山崖正对尚湖广阔湖面,夏日,多西南风,瀑布倾泻时激起的水花被顺山坡上冲的劲风托起,回扑到豁口,使站在桥上的游人有细雨蒙面的感觉,故称“拂水晴岩”。王原祁四十八岁时与友人同游虞山,攀爬数岭登临白鸽峰,眺望诸峰,则巨石嵯岈,凌空欲坠,有虎豹虬龙之势,气脉恢宏,叹为观止。遂于归途舟中作得此图,而造化神奇,令这一代画匠也不由兴叹自己“痴钝”而不能仿山之“灵秀”。然我等后人观此画,惟见气势恢宏、丛山并茂,人烟隐约,仙雾升腾,真是可游可居之景,殊无愧对造化之意。
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一道,被誉为“清初四王”。他们深受明末董其昌“南北宗”文人画理论的影响,又深受皇帝赏识,一时左右画坛风气,被世人诩为“画苑正统”。王原祁学画启蒙于其祖父王时敏,乃祖曾为之讲析六法及古今异同之处,为王原祁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根基。王原祁一生崇拜元代黄公望,曾说过以得子久“些子脚汗气”为荣。祖父王时敏曾对王鉴赞其云:“元季四家,首推子久,得其神者,惟董宗伯(其昌),得其形者,予敢相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乎。”此可谓对茂京艺术绘画成就之至高评价。这幅《丛山灵秀图》,表现了江南山水惯常所见的山体纹理以及葱郁的植被。画家以干笔皴擦兼融稍湿的披麻皴,施以多层次的渲染,使景物犹如在自然空气之中,深深印证了王时敏的评价所言不虚,实乃继承大痴之风。不仅如此,王氏在效法前人的基础上又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此画中凡绘苔点和远山上的植物,都以特殊手法点染,浓淡相兼,层次分明。这种笔法王茂京自称为“笔端精钢杵”,乃仿捣压工具之形,两头钝,中间粗细平均,以形容笔触的雄健强韧。此画层层皴染,先勾轮廓,再以淡墨皴,使之模糊,再钩轮廓,再皴,自淡及浓,由疏而密,湿而后干,干而后湿,如此几番,直至满意,最后再以苔点点出轮廓,关键之处以焦墨提醒,使之醒目且令画面统一,笔力内蕴,琐碎但不零乱,即所谓“混沌法”是也。
更难得的是,此画效法自然,整体感突出,在丘壑布置上摒弃了其经常出现的矾头石过多之弱点,反映了其师法造化、从自然中提炼形式的创作途径,使形式与内容得到了统一,正如薛永年所评“愈随意而愈有法的高境界”。
清 王原祁 丛山灵秀图 局部
清 王原祁 丛山灵秀图 局部
清 王原祁 丛山灵秀图 局部
清 王原祁 丛山灵秀图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