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和觉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最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吃的、喝的这些食物要讲究出产的时间、食用的时间和食用的量,这叫食饮有节。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

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和觉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西方人信仰营养学说,他们是跟着科学吃饭。除了吃饭跟着科学走外,为了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他们平时也会大把大把地吃各种维生素片。

我个人认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我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碰到一对夫妇,他俩都是博士,孩子饿了,他们不给吃东西,说是没到饭点;等孩子饿过劲儿了,到了他们所谓的“科学的”饭点了,他们又给孩子吃东西——最后孩子身体出问题了。

这叫科学喂养吗?

所以老百姓说:“还不如用我们的土方法来养育孩子呢!”

土方法更接近于道、接近于天真、接近于无为,我们对食物有着高于物质层面的认知,正如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在了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

这叫有德之事。

几千年来,古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发明了很多方法来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

比如通过炮制加工中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甚至是作用都改变了——不过这些是建立在了解食物本性的基础之上的。

再比如奶制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温了,这是发酵;

经过加酒曲发酵,把粮食变成了酒,变成了醪糟,这是把粮食的能量提纯了,所以酒是有一种彪悍之气的。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为的对食物的改变,其实包括烹调也是改变食物性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的很多患者特别喜欢吃水果,但是由于病情的原因,我建议他们不要吃,如果特别想吃,就用微波炉温一下再吃。

这是由于现代医学认为,水果里面含有的维生素C对肠黏膜、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维生素C最怕高温,故而把水果用微波炉热一热才可以吃。

这也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适当改变食物属性的例子。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

膳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

说到饮食滋味,有一个字必须得提一下,那就是“膳”字。人们常说御膳、仿膳、药膳。什么叫膳?

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初的用餐形式——分餐制。大家伸筷子到一个盘里夹菜,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性。

我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那些青铜器(比如簋、盘、鼎等),它们首先是食器,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商周天子陪葬讲究“九鼎八簋”,意思是给他们上菜用的食器(包括杯、碗、筷子、勺子等),都是定制的,都有讲究。

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宰相叫比干。当比干听到纣王想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就意识到国家将要走向灭亡。

因为象牙做的筷子就必须要配玉做的碗,而玉做的碗必然不能盛一碗糙米饭,所以就得有美味珍馐、琼浆玉露。有了这些精美的吃食,与之相配的,当然还需要钟鼓之乐、锦衣华服和富丽堂皇的宫殿。

人类是很贪婪的,他们穷奢极欲的心,可以从一簇小火苗发展成为一片燎原之火。

真正的膳应该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还有体质,为每个人度身定制的饭菜。

我们去日本餐厅吃饭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上菜都用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酱汤、一碟咸菜,还有一小盘水果、一碗饭、一条鱼……这一份就是一膳。

膳是完美的,更是合适的。

现在很多人整天说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膳,因为那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是不适合我们吃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是很合理的,给皇帝制定膳的人叫食医(中国古代有食医,有疡医,有疾医,分工非常明确)。

而当时食医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食疗养生师,给皇帝和其家人制定适合他们的营养套餐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完全以保健为目的(后来食医的发展偏离了正轨,变得穷奢极欲,一味追求甘脆肥)。

营和养有什么区别

你对“营”和“养”的认识有多少?什么是营?什么是养?什么叫营生?什么叫养生?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养生,在我看来,养生比营生差远了。我们看现在很多讲职场的书、励志的书、官场斗争的书……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在讲营生。

营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或者人们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养永远排在第二。

那营和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

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

所谓“营”就是逆其根,罚其本、坏其真;所谓“养”就是顺,顺养、顺其性。

道家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它说,人必须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好好爱别人。

现在,我们经常遭遇道德绑架,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情节:卖墓地的人先给你扣上“孝子”的帽子,这样你就不得不把那块墓地买下来,因为你是“孝子”啊!

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也是这样,他们先说你是医生,是医生就得有医德,就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休息。

之前我也有过被人堵在电梯门口,不让回家的经历。

我确实是医生,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是不是普救众生,我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

因此,我们所讲的营养,是先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光知道顺养,还是不够的,因为动物也知道。

道法自然,动物可以吃生肉,但我们不可以,我们会用火。用火是营,这种营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营。

因此,营养要注重以身体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再加上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

而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多从经典中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

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能站站桩、静静心,恢复一下本我,恢复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营和养的目的了。

喝水没问题,可大量喝水就会“中毒'

我认为,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念是“毒药攻邪”。

你可能会问,毒和药有区别吗?毒和药是不一样的,凡是把自己原本的性质加强、浓缩之后都会变成毒。

水很普通,可是大量喝冰水就相当于喝毒,因为它把自身的寒性加强了。喝水没什么问题,但是大量地喝水也会“中毒”。

这些都是把偏性做大、做强的结果(所谓强就是压强大,本身不重,但它那个立足点很细小,压强就会变大。所以压力大、压强大都叫毒)。

同理,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什么是药?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是什么人?神农氏,即炎帝,是早于黄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是最早把人们从狩猎文明引向农耕文明的部落。

神农将尝过的植物分为有毒的、无毒的、可常吃的、不可常吃的类型。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可以久服,“久服不伤人”;中品的药,“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暂时吃一段时间;下品的药,“多毒,不可久服”,病好了就立即停止。

药、毒的东西偏性都比食物大,是可以用来攻病邪的,它们对人体的正作用大,副作用也大,当然也只能是暂时服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