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淮安 | 鱼,我所欲也
中国当今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解决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二选一的鱼和熊掌问题。
从孟老夫子到现在,人们一直喋喋不休,争来争去,孟老夫子还专门著文来说此事。因为二者不可兼得啊,只能是二选一。所以就有了喜欢熊掌的与喜欢鱼的两大派别的长期斗争。
鱼与熊掌相比,对于懒人来说,当然是熊掌吃起来得心应嘴啊,嘴一张一大块肉,酥烂入味,牙磨磨就下去了,再弄一口酒搭搭,好不滋润。那个炖得红亮亮粘胶胶的、颤巍巍软、粉嘟嘟嫩、浓油赤红稀花烂、筷子一拔就是一块、塞到嘴里都不用嚼、努努腮帮子就到嘴到肚的炖熊掌,当然好吃又省事了。
现在可以点一炷香,烧一堆纸,告慰一下孟老夫子的在天之灵了,告诉他老人家,我们现在都吃鱼了,不吃熊掌了。这是因为一是没有熊掌吃了;二是国家不给吃了;三是因为没有熊掌吃了,所以国家才不让吃了。
就算鱼和熊掌都得到了,那又能怎样呢?
那么,问题来了,吃鱼太费神了!弄得不好,根把根的鱼刺扎到嗓子里,不上不下地难过死了,想吃的吃不进,吃吐的又吐不出。吃鱼都吃出了一个成语叫:如鲠在喉。最犯嫌的是到医院去从喉咙里取个鱼刺,医院说这是一个手术,要收成套的手术费的,也太吓人了。
这鱼咱是吃还是不吃呢?
对于喜欢吃鱼又不会弄刺的人来说,不吃吧,味道太好太诱人,吃吧又怕鱼刺卡着,不吃鱼都弄得着急上火了。
我单位有两个同事,非常喜欢吃鱼,但又怕鱼刺。第一个老兄人家聪明,不吃鱼就吃鱼汤,红烧鱼汤泡饭,吃得滑溜溜的,这样既沾上了鱼腥,又没有如鲠在喉的痛苦。但总的来说这不能算吃上了鱼。
还有一个就扛不住了,卡了也要吃,一个月一两次到医院去取鱼刺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医院五官科的医生都成了熟人,熟人来做这拔刺的手术也得收费,一次60元,不管鱼刺大小粗细,一律60,并且是熟人才有的价格。这位兄弟算了一笔账,一次60元,这对于只有几元一斤的小朝鱼来说,够买头20斤呢,真是亏大得了,所以他的吃鱼成本就很大。但他认为,成本大也要吃。
我粗略地调查了一下,在我认识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吃鱼不会弄刺。
那么这帮不会剔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也粗略地调查了一下,一是有上辈子人的遗传,他们的爸爸妈妈就不会吃鱼不会剔刺,索性孩子们也别吃啦;二是意志不坚,理想不明,没能够把吃鱼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吃鱼健身健脑。身体好,干革命工作就有力量。脑子好,就能苦干实干加巧干。身体好脑子好加起来,才能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三就是行为懒惰,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把吃鱼当成一种生存的技能来学习,乃至熊掌没了,又不会吃鱼,只能被社会淘汰唾弃。
这样一说,不会吃鱼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我的一个兄弟二蝈蝈,你让他练字他能干呢,一天到晚蹲地上写,没得话说。你要叫他吃鱼,他的筷子拿得搞毛笔一样呢,在鱼肚白子一小圈子一划,就拨了一小块没刺的鱼肚子肉吃了拉倒。
你要说,二哥啊!这个鱼头好吃呢,俗话说得好啊,酒席一桌,不如鱼头涮涮。他朝你翻翻眼。
你再说,二哥啊!这个鱼脊梁盖肉厚实好吃呢。他就开始跟你瞪眼。
你继续说,二哥哎!这个鱼尾巴最好吃,一天到晚游的活肉。二哥就不翻眼了,直接从厨房拿一把刀来,递给你说:想害人不要用这个方法,你来点痛快的。
你看看这什么话说的,吃个鱼弄成了一场谋杀了。
以后二哥喝酒没人劝,吃鱼更没人理他了,有时他也会小试牛刀,弄一块除鱼肚外的其他地方的肉尝尝,但每次都是以大呼小叫、目瞪口张的惨痛结果而收场。再一问他家大哥二哥麻子哥,三个人都不会吃鱼,再一问他们的爸妈也不会吃鱼,为了怕小孩子被鱼刺卡到,从小家里就不买鱼。所以小弟兄三个不会吃鱼剔刺。现在这个没有熊掌的时代,你让他们吃什么?
请把这张图转给不会吃鱼的人
而我们家弟兄三个就不一样了,号称是三个鱼拍子,无鱼不欢的,我爸爸会钓鱼,奶奶跟妈妈都是做鱼的高手,大鱼小鱼的十八般吃法,在我们家是轮流上阵演练的。
我小的时候,一大早只要看到爸爸把他的那个竹鱼篓挂到自行车的边上,鱼杆扎到车子的大杠上;或者说头一天晚上看到妈妈做桂花藕。我那一天的课肯定是上不好的,心里全是鱼的N种吃法了,估计今天爸爸能钓到什么鱼,大鱼怎么吃,小鱼如何吃,怎样吃得又快又好又干净。
为什么做桂花藕也会想到鱼呢?因为这是爸爸钓鱼时的干粮啊。藕节选粗壮的,从大头切下一个盖子,用酥过的糯米晾干后灌到藕孔里,再用筷子捣实,盖子用竹签再钉到藕节上放到锅里,加漫头水,水里放红糖冰糖桂花卤,大火烧开,文火慢煮。一般煤炉子都是要慢慢煮一夜的,到第二天天亮取出。切半寸厚的片子装到饭盒里。煮藕水再用壶装上一下子,这样一天的吃的喝的都有了。
我们家对吃鱼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许有一丁点的浪费。鱼刺从嘴里出来,要是上面沾了些嘎嘎的鱼肉,那是要挨奶奶的筷头子的。你说就这样的习惯训练,能培养不出人间鱼鹰吗?
说到了鱼鹰就想到了美国的鲤鱼泛滥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要是在中国,早就把它处理得妥妥的了,只是美国人不会用中国人的一种吃饭神功——中国人从小就练的筷子功,这筷子可是我们的老祖宗仿生学的重大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范围之大时间之久,可能都是其他的技术成果的应用所不及的。两根筷子一阴一阳,互相配合,解决了西方人的刀与叉无法解决的精细问题,这一点的优势从吃鱼这一项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已成生态灾难。中国吃货很捉急:快给我们签证和机票,保证很快帮你们搞定
美国的白头雕用喙啄鱼肉,可以把鱼肉吃得干干净净,最后只剩下鱼骨头。而棕熊吃鱼只能吃鱼皮和鱼籽,带刺的肉它只能扔掉,它也怕卡坏了喉咙。这就是筷子与刀叉的最本质的区别。而筷子的发明正是模仿的鸟喙。
吃鱼不仅是健脑的,而且吃鱼的过程是健智的,要想看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高低,你去看一下他吃鱼就行了。整个吃鱼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心急的人吃鱼,恨不得一口把鱼吃了,于是会一阵的胡来猛干,有刺没刺囫囵地扔到嘴里一阵子的猛嚼,连刺带肉一起吞到了肚里。这是蛮干型的。
也想好好吃,但不注意研究下手的部位,不注意筷子与唇齿舌手的密切配合,没吃完,自己被鱼刺拿下,半途而废。这是属于二半吊子型的。
也注意了吃鱼的过程,吃得也可以,但到最后没有能把握住最后鱼尾巴的吃法,这是属于做事不全面型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会吃鱼的人,也是最会解决问题的人。他会根据是什么鱼,多大的鱼,什么做法的鱼来一一判断作出相应的方案。
先吃了最容易吃的刺又少的鱼肚子,初尝鱼的美滋味,激发起自己的吃鱼积极性,先易后难,吃鱼肚可能只用到筷子就可以了。
再吃鱼的脊背,这时候不能急,要用筷子细拨慢分,吃到嘴里的鱼块不能大,注意门牙与舌头的密切配合,探索出隐藏在鱼肉中的细微的小刺,并通过嘴唇的前后蠕动,嘴唇的闭合与外面大气产生的压力差,将小刺吐出嘴外,舌头与牙齿再合作探索一次,才能放心咀嚼咽下,如此反复。
吃到鱼尾巴尾骨上的肉的时候更要注意,集中精力,虽然活肉好吃,但是鱼肉的厚度变薄,要十分注意剔刺。这样吃到最后就只有一条鱼脊椎骨与连在上面的鱼头了。
从鱼尾朝鱼头的方向,一截一截地把脊椎骨咬断,就拆下了一个个像弓箭的小弓,要知道每个脊椎之间是有脊髓的,那可是难得的美味,这个脊髓是晶莹透明的,比鱼汤稠,比鱼冻子稀,特有的美味。节与节之间连着的筋也特别好吃,不能浪费了。
最后我们来攻克鱼头吧,这是最关键的时候,就好像打仗时发起的总攻冲锋。这时候要集中精力,调动起浑身所有的积极因素。先抠了鱼眼,掀了鱼腮,撕了鱼嘴,挖了两边的嘴巴肉,下了鱼下巴。当然这每一道过程,都有可享受的肉膜,鱼头肉也不是成型的肉,是连接活动的骨与骨之间的肉膜。
等到最后就只是一个光亮亮的鱼头了。这时候要用重武器了,一直躲在嘴里的,在幕后的槽牙这时要上了。鱼头侧面塞到老虎钳子一样的上下槽牙之间,腮帮肌肉一用力,咯嚓一声,鱼头应声裂开,拿出来用筷子挑去盖子,嘬起嘴猛吮一下鱼脑,啊!如油如脂如膏,美不胜收,这就是传说中的脑白金啊!是不是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时候的你就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成就感。
揩一揩手,举起一杯酒,一杯酒下肚,这才叫快意人生哪!
感叹归感叹,还有一样事情不要忘记了,用筷子再拔拉一下你面前的鱼刺,看看有哪个关节没有处理干净,用心记下来,好下一次再吃的时候改正完善。
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力量的运用,工具的运用,难易点的进攻层次,组织重点力量打攻坚战,最后工作的总结。哈哈,这哪是对付一条鱼啊,这分明是在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啊。不会吃鱼不能吃鱼只是心情浮躁、贪图无度心态的表现。
虽然是吃货,但是我们要吃出水平吃出理论,吃出我们吃货的站位高度,对吧?
懒人没有熊掌吃了,人家也不能营养不良啊。就有懒人想办法了。我的兄弟二蝈蝈不知从哪里学习了一道鱼肉与鱼刺可以最大限度分开的鱼的做法,他请我吃了一回,我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说要像吃肥肉一样的,直顾嚼没有一点的顾忌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把他的做法奉献给大家,但请大家注意,吃鱼不是吃肉,还是要小心小心加小心的。
一斤来重大白鱼一条,斩头去尾,这头和尾二哥建议加盐葱姜料酒直接文火慢煨,只焖到骨酥尾离,泌掉骨头,汤放冰箱做鱼冻子吃。也可用小杯子一杯一杯的装起放冰箱,专门做鱼汤面吃。
鱼段子先用盐码十分钟,用水洗尽浮盐抹干,然后两面十字花刀,直刀竖切,偏刀切至鱼椎骨,五公分一刀,刀缝夹一片生姜,鱼肚塞一小捆大葱,置于盘中,盘底放一长条肥肉垫底,鱼上面也要放一长条肥肉盖顶,上锅笼蒸二十分钟,豉油下锅熬滚热,浇到鱼面既可。鱼肉都是蒜瓣肉,清晰地看到肉与刺有明显分离。也可不浇豉油,改蘸香醋生姜汁,能吃出螃蟹味。
好东西要分享,好吃法也要分享,对吧?
写着写着,我就有了忧虑了。我们点香焚告人家孟老夫子,说孟老夫子啊,我们没有熊掌吃了,我们不吃熊掌了,我们现在只吃鱼了,这下你放心吧,我们没有争的了。
若干年后,我们也是“在天之灵”了,我们跟孟老夫子在一起了。突然有一天,一缕青烟从凡间冒到上天报消息来了,“在天之灵”们一看,啊!人间有消息来了,于是大家一起来围观啊,原来下界的凡人说:你们以前说的熊掌,我们看都没看过,不谈了。我们谈鱼吧,先还有大鱼吃,后来就只能吃小鱼了,再后来小鱼也没有了,我们只有吃虾米,现在眼看着虾米也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就要吃烂泥了!先人们哪,这如何是好呢?
“在天之灵”们也面面相觑,是啊!这该如何是好呢?
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以后的“在天之灵”们,现在就要好好考虑的呢?
要好好考虑,还要有像吃鱼一样的,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
洪泽湖畔,渔舟唱晚
相关链接
谢志明笔下的淮阴美食
滋味淮安 | 能和孔乙己的茴香豆一拼的,也只有淮安的五香蚕豆了
滋 味 淮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