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真是李世民设下的局中局?那他是如何把控全程的呢?

“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贞观政要》
武德九年的盛夏,一场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的重大政变在长安城的玄武门爆发。秦王李世民于六月初四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待李建成、李元吉经过便将二人斩首,并立即进宫逼迫李渊退位让贤。玄武门之变是标准的同室操戈、兄弟相残,尽管最后的赢家李世民成为了被世人铭记的千古名君,但这起事件却似乎成为了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黑点。
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等人的劝说和支持下,李渊决定在晋阳起兵,并在第二年称帝,定国号为唐。李世民军事能力相当出众,在唐朝创业期间相继消灭了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等一系列割据势力,为大唐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如此巨大的功绩,让太子李建成感到惴惴不安,他时常担心自己会被二弟取代,便联合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此事于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李渊知道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吗?他显然知道,但他并没有能力去协调好皇子间的关系,反而还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给皇室之间的冲突又加了几滴催化剂。当时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多,李渊先封他为三公之一的司徒,然后又陆续封他为尚书令和中书令,最后还因为封无可封搞出了个天策上将这一职位。
李世民本来就是功臣集团的利益代言人,显赫的地位还给他在朝中吸引了一大票的拥趸,许多朝中重臣都看好他而非太子建成。
武德七年,李建成当时就想先下手为强,安排心腹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招募乡勇准备兵变造反。然而李建成、杨文干终究能力不足,这起反叛还没起兵就已经有人将情报呈递到了李渊手里。
事情败露,李建成惶惶不可终日,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赶紧举兵占领京城,詹事主簿赵弘智则劝他主动请罪前去找李渊认错。李建成经过权衡之后选择了认错,他只身一人前去李渊殿前磕头认罪。“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之据城举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之贬损车服,屏从者,诣上谢罪,建成乃诣仁智宫。”——《资治通鉴》
另一边的杨文干听说太子被扣,自己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所以便干脆纠集人马正式起兵。李渊召见李世民,希望安排李世民前去消灭杨文干,并许诺事成之后必定封李世民为太子。然而李世民平叛归来后,李渊并没有兑现他给的承诺,而是继续让李建成当太子。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出李渊无法给出关于皇子之间明确、果断的决策,他的反复无常优柔寡断,是激化兄弟矛盾的重要因素。武德九年,太子党与秦王府之间的矛盾已经累积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双方都在密谋想要彻底铲除对手。
李建成之前曾邀请李世民来喝酒,并在酒里下毒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吐血数升,在李神通的搀扶下才勉强回到西宫。《资治通鉴》对此有明确记载:“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这起事件让李世民确信了对方已经不想让自己继续活下去,所以他便下定决心要要一举铲除太子党。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向李渊密告太子、元吉和后宫嫔妃有染。太子元吉便决定第二天走玄武门入朝觐见李渊为自己辩驳,而李世民则早就在玄武门埋伏好了兵马,以雷霆之势将二人斩杀。
纵观玄武门之变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是李世民设下的一个局中局,为了这一场兵变,李世民做足了充分准备,秦王府麾下的英才们也各显神通,这才成功完成了这场兵变的政治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