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

商鞅

徙木立信

【出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

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典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早年事魏,师从李悝。李悝魏国的宰相,在商鞅投奔到魏国时,李悝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是,李悝留下了一本叫做《法经》的著作,让年轻的商鞅如获至宝,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他都能烂熟于心。

李悝变法,让魏国成为了当世最强大的国家,为吴起的魏武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了一代帝国,赳赳老秦天下无敌。魏国还是那些人,秦国也还是那些人,因为制度的改变,国家迅速富强。可见优良的制度对一个国家会有多重要。

商鞅制定的法规已经准备好了,还没有颁布,担心民众不信任。这么严酷的刑罚,你敢实施?你该不是在糊弄人?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椽,明令道:“谁能把这根木椽扛到北门口,我就赏给谁十金。”大家都围在这根木椽的周围,议论着:扛一根木椽,这么简单,且毫无技术含量,怎么就会给十金?没道理啊!平时官府没少骗人,这次更不可信!

大家嘻嘻哈哈地笑着,都认为这是开玩笑。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了五十金,人群还在叽叽喳喳,认为商鞅发疯了。后来,有一个浑不吝的人就把木椽扛到了北门口,商鞅马上给了五十金。人群脸上的笑容凝结了,惊讶万分:原来这小子玩真的!

商鞅开始颁布法令。

新制定的法令颁布之后,人们都不适应,也一下子记不住。所以,短短的时间里,犯法的就有千余人。而谁也没有想到,最先触犯法令的人竟然是当朝太子。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商鞅,你吹牛皮说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看你现在怎么下台!

这个太子就是以后的秦惠文王。他出生于公元前356年,而商鞅颁布新法规的时候,他顶多只有三四岁,正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年龄。

太子犯法犯的是哪一条款?犯的是辱骂法律。法律是神圣的,而你怎么能随便辱骂。所以,太子就犯法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连法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会辱骂法律,又怎么能知道新法规是好是坏?肯定是有人教唆的。谁教唆的?太子的老师,即太子太傅公子虔、太子少傅公孙贾。这两个人都是秦国的老贵族。商鞅不让他们的儿子世袭爵位,要让他们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一起从零开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建立了军功才能提升职位,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在商鞅的法律中,教唆犯罪等同犯罪。

太子是未来的国王,你总不能把太子弄个残疾,以后他还怎么当君王?辱骂法律的人不能治罪,只能把板子打在了教唆辱骂的人身上。公子虔处以劓刑,即割了去鼻子;公孙贾处以黥刑,即脸上刺字。此后,他们把自己关在了房门里,望着室内的一缕阳光,度日如年,无脸见人。

酷刑峻法,是对商鞅颁布的法律客观形容。然而,这样严峻的法律硬是把秦国这个偏远闭塞的落后国家,锻造成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帝国。高官因为蔑视法律而受到处罚,看谁还敢触犯法律?“秦人皆趣令”,大家都遵纪守法了。

商鞅变法中,第一次处罚的对象,居然是太子和他的两位老师,这也为商鞅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

(0)

相关推荐

  • 商鞅并非车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后世历代秦王为何不给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国历史乃至整个华夏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影响力体现在对社会深刻的改革,把秦国这样一个地处西部边陲的国家,利用变法打造成为一个战国最为最大的国家,从而让秦国有条件和实力结束春秋战国以 ...

  • 读通鉴(9)21岁担大任的秦孝公

    读通鉴(9)21岁的担大任 周纪卷二(癸丑)至(庚子),凡四十八年.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国也知道了魏国内乱,派大军讨伐,获取观津.[胡三省注:齐乘魏乱伐魏,魏惠王请献观津以求和.] ...

  • 如果当初秦孝公没有寻到被流放的太子嬴驷,秦国会怎样?

    嬴驷是孝公唯一的子嗣,由于秦国年年征战所以导致国家贫穷,常常被邻国魏国打压丢失河西之地,秦献公死后,孝公继位,孝公一心想要把秦国从弱小贫瘠变的强大,之后又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由于长时间管理朝政,治理国家 ...

  •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被反对?要杀太子,灭了师傅

    商鞅一共主持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整理户籍,命令百姓十家编为一什,五家编为一伍,各家互相监视检举;如果有一家人犯法,十家连带治罪. 在农耕社会,百姓的多寡影响土地的开发程度. ...

  • 从《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

    #红色档案#3月8日,央视百集微纪录\走进中央档案馆之<红色档案>中,一则关于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微纪录播出后,在网络上激起一阵热议,各平台发表的文章.视 ...

  • 浅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你们好, 今天是我第十一章的第一讲,题目是: 浅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 在本章里,我们分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是从定义的角度 ...

  • 商鞅徙木立信的那个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0 1 商鞅在秦国变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徙木立信,取信于民,为变法造势,让庶民百姓相信秦国变法是真的,提升官府的信誉,增强民众对官府变法的信心. 徙木立信,就是在栎阳南门立一个木桩子,昭告民众,无论谁 ...

  • 37、“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商鞅 公元前359年的一天,秦国都城的南门口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柱,柱子上贴有一张盖着官印的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当时围观的人很 ...

  • 润之故事 | 《商鞅徒木立信论》

    "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无以善其后也."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梁启超 <新民说> 辛亥革 ...

  • 徙木立信

    壹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 ...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

  • 安徽三支一扶考试-公基: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

  • 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