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羲之二十七幅经典书法艺术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下面我们一起分享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侧头像取自《集古像赞》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吧。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王羲之《乐毅论》 小楷
《乐毅论》 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王羲之用小楷书写的《东方朔书赞》
王羲之用小楷书写的《东方朔书赞》唐人临本 绢本。纵二六.七厘米,横五三.二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书法史上的名作,又称《像赞》、《画赞》,梁朝陶宏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唐褚遂良《右军书目》著录王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徐浩《古迹记》载:玄宗开元五年(七一七)十一月五日,收缀大小二王真迹,得百五十八卷。其中有大王正书三卷,为“《黄庭经》第一,《画赞》第二,《告誓》第三。”不过,徐浩以为“《画赞》是伪迹,不近真。”天宝年间(七四二——七五五),王羲之正书尤为宝贵,《画赞》与《乐毅》、《黄庭》 、《太师箴》、《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宋朝宣和年间(一一一九———一二五),内府曾藏此书迹,《宣和书谱》卷第十五有着录。现在所能见到的帖本,临本有唐临本,亦有刻本,然文字皆脱漏缺损。流传有绪的成篇足本,现在已很难觅得。
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
王羲之《寒切帖》
《寒切帖》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纸本墨迹,草书,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风从容丰腴。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王羲之《初月帖》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志号为:2011-6,图序为(4-2)T。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大意: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释义: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其点画俯仰生情,钩挑都不露锋。其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劲,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匀整安稳,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当,从容不迫,神态自如,骨力中藏。整帖看来雍容古雅,圆浑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盖了接近200个章,像弹幕一样,密密麻麻。甚至喜欢题字。题字也就算了,都是一个单字大字。整得原帖像个涂鸦墙。最显眼的就是这“神乎技矣”。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帖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兰亭序》之一
释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序》之二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序》之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之四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王羲之《兰亭序》之五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地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王羲之《兰亭序》之六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形式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王羲之《兰亭序》之七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之八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释文: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龠盖两扉,幽阙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檐之,神庐之中务修治,玄膺气管受精苻,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理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侠以幽阙流下竟,养子玉树杖可扶,至道不烦不旁迕,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至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大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三阙之间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绛宫重楼十二级,宫室之中五采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眇房中急,弃捐摇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流心安宁,观志流神三奇灵,闲暇无事修太平,常存玉房视明达,时念大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神女谒,檐子精路可长活,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虚无之居在廉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为游德园,积精香洁玉女存,作道忧柔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以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谁与共之升日月,抱珠怀玉和子室,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藏金室,出月入日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五行一合九,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蒂养华采,服天顺地合藏精,
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性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照照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养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反魄道自然,旋玑悬珠环无端,玉石户金身貌坚,载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各异门,送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苻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大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丰既,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守我精神光,昼日照照夜自守,渴自得饮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肝之为气调且长,罗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饮浆,我神魂魄在中央,随鼻上下知肥香,立于悬膺通神明,伏于老门候天道,近在于身还自守,精神上下开分理,通利天地长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还坐阴阳天门候,阴阳下于通神明,过华盖下清且凉,入清冷渊见吾形,其成还丹可长生,下有华盖动见精,立于明堂临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至灵根,阴阳列布如流星,肺之为气三焦起,上伏天门候故道,窥离天地存童子,调利精华调发齿,颜色润泽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有绛宫紫华色,隐在华盖通六合,专守诸神转相呼,观我诸神辟除耶,其成还归与大家,至于胃管通虚无,檐塞命门如玉都,寿专万岁将有余,脾中之神舍中宫,上伏命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日月列宿张阴阳,二神相得下王英,五藏为主肾最尊,伏于大阴藏其形,出入二窍舍黄庭,呼吸庐间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清灵,恬淡无欲遂得生,还于七门饮大渊,道我玄膺过清灵,问我仙道与奇方,头载白素距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被发行之可长存,二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常能行之可长生。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印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其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晋)王羲之书,宋拓本,邢侗、汤焕、徐守和、潘宁、陈撰、梁同书、王文治、吴照、潘奕隽、颜培瑚、孔广陶等跋或题签,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并注解释文:魏太尉钟繇千字文,右军将军王羲之 奉 勅(敕)书。二仪日月 云露严霜 夫贞妇絜(洁) 君圣臣良 尊卑(常)别 礼义矝庄,存而相欣 离慼悲伤 岫号艺机 解(组) 岂毁飡(餐)饭 言笑徘徊。员洁落叶 稷税稼穑 困 唐虞禅让 率宾归德 飞龙在田 图书见已迩多世 杜稿(路)席俶理谁逼 委翳渠荷。牒施修薪。孔立升堂,坟典之盛。李林梧桐。新孰表正。学优卿建,纸墨左令。相顾藉甚,母嫡后稽。仁连比坚,颠神犊特。睦以受伯,叔布嵇丸,疲移爵取。宇宙玄黄。岁盈余昃,列宿调阳。崑岗珠剑,垂 。(愚)蒙瞻眺。务昆聆贻,工指抗故。厥贡岳云,百鸡治刻。画彩丹青,汉宫称职。尽忠景行,名传秉直。诗赞白驹,群贤转植。(垂)公平章。男女行端,谷(谷)声虚积,容止温清。言辞宜政,慎增情性。恬(糟)糠帷房悦豫,接酒矫杯。侍巾绩御,再拜烝尝。旋玑晖郎,魄曜惧骡的历。陈根斡凌。囊具象愿热获捕莽抽早异享辱墙续条守真惊写傍启隐华千辇钜勿乂牧用紫玩殆枇杷。骇跃超骧。且颡执夕,周发岩使。维赖彼罔慕桓振将家更土虢韩烦寓目昼眠,老少散虑。吕髪和同殿丙公戚市寐纶巧佳俗利两疏叛亭杳冥吉劭隶漆浴,驱毂内岱。敢达疑皆,毛简答于,侠陪 ,骸垢冠高,兹阮天啸,牋愚秋地冬驰,丽桓惠 。衣裳水鸟,本弊颇 。勒碑实 。溪磻 。夜封户璧,蓝笋矩步。孤陋嘉猷,持物心动。甲帐对楹,楼观磐郁。吹笙鼓瑟。伊尹阿衡,雁门绵邈,史鱼孟轲。省躬银素,垣葙讥诫回倾丁晋奏耳楚幸即輶嗣。驴悚石碣,沙漠宣威。我寻求古聊 。沉默逍遥,读易口饫论车策顿,盗宰手贼,释耽招绛,炜宠南宁,纳驾肥恻陛似息履薄改环催,造次箴规,甘棠去唱。上奉诸姑,始匪亏外随都邑,寸阴终时。过所定来姜得羔羊。淡师 ,叶飞鸿 。大位树习宝与当祸空念丝覆染,克日做事。是听,福缘因登,入磨分投,廉退縻自肆怀缨铭翠遵州约晚祇凋,菓(果)珍难量,夙若竟右既集如初亦聚,吊民兴兵,洛极 ,化无不及,充四塞,宗庙效灵,遐荒竭力。明王壹举, 八方仰则。诛斩非道,劝赏黜陟。有功必美,亡善可逐。藏足为奈。结乃爱首被场菜罪代万海咸腾京背壁芒推面(字),夏陶西问筵黎伏据戎,仙羌阶盖府身县侈虎,军国精志。引要文武,斯妙五经。星辰下照。泾渭殊流,河川交映。富贵有余,短长从命。贱恶并轻,好(好)谦敬能。知任运官,禄静竞。游鹍居谢攸畏肠适厌,烛祭煌祀。床弦康纷姿淑每颦羲矢祜绥寡廊恬等闻钧诮芥出制,体欢鞠养。基摄益儿奄弗切满槐雨浮钟舍罗思遣亲张纨凉晦领俯束带横扶节翦微旦临何济合曲宅阜澄深忘庆设广弁赵霸近耻其勉累奏赤迹。鉴貌辨(色),并坐信起收给资粮,恐年飘飖(摇)扇琴讌(燕)觞,兰草巨木。笔悬阙,暑往寒重,永载成润,人安业承。匡园池城,想独钓茂松。逸意旷气,东睾野亩,劳色农食。黍馨火寔生饥膳,宵摩玉英,饱才器谈。诚谨弱誉,荣纺绮妾。处士惶最,敦歌咏帝。俊仕会朝,审察法刑。凤翔律 ,乐感禽兽。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笃训雅操,庶几(中)庸。禹通九郡,沛灭秦羽。傅说佐殷,洞庭辽远。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纸本,纵二五厘米。八行,残存三十四字。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释文:瞻近无缘省告(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然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求)〔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瞻近帖》全文,帖中第一行、第三行两个“苦”字,录文皆作“告”。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之二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之三
此帖刻入《十七帖》,亦如墨迹本作“苦”字。现存《瞻近帖》墨迹有二,一是敦煌石室本,一是赵孟頫临本。两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笔势亦相去甚远。据《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瞻近帖》有两本,估计亦不会相同。明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著录此帖,并称书于硬黄纸上。录有元欧阳玄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长跋。现存两本,难以断定其中孰近母本。不过,参考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墨迹的风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似贴近母本。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释文:(産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萬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
王羲之草书《秋月帖》王羲之书。榻本。6行,50字,草书。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歎!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而)〔問〕觸暑遠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王羲之书《都下帖》,传王羲之书,麻纸摹本,纵2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书于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与被米芾称为“天下第一法书”的《破羌帖》一样,是王羲之“为君谈笑尽胡沙”,辞官归隐后心系国事之作。与王体以往方中带折用笔不同,此帖注重创新突破,基本以圆笔为主,运笔逆入平出,裹锋绞转,圆转而不圆滑,给人以骨力内含,温润飘逸之美感。《都下帖》最后一行有损,数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27字被裁割。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大意:七月一日羲之告白:突然之间又到了秋天,突然生出感慨!送信的人回来了,收到了您上个月的信,得知您因为身体衰弱而生病,我想冒着酷暑去探病,十分担心您的病情。因为我的身体也衰弱乏力,力不从心,(所以不能前去) ,王羲之告白。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全文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文稿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解读,我们便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那折心动容的哀伤……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一
《曹娥碑》之所以名振天下,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书写的碑文摹本,堪称传世精品,其书法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我们所见的是其书写的碑文摹本,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二
释文:曹娥碑记 汉 邯郸淳。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天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怅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坐。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chóu,同辈,伴侣)。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民。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三
汉议郎蔡雍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四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庙》文存庙,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立庙,后又为好事者取去,但传说辗转流传入皇室内宫。后据日本书法鉴定家中田勇次郎考证,今收藏辽宁博物馆的墨迹绢本,即系晋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的真迹。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五
曹娥庙曾几度兴废,《曹娥碑》亦曾时立时毁,然而,她们依然魅力不减,风光无限,这全都是由于文化传承的作用,全都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虔诚者的诗意阅读。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之六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有人要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首先,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钟繇的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张芝的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比如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但与王羲之相比,却显得有些不自然。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